快訊

    養小孩燒錢又沒自由,為什麼很多人還是「想不開」?兒科醫師4點真實體悟網友讚爆

    2020-10-20 16:39 / 作者 吳亭頤

    養小孩這麼花金錢和時間,為什麼很多人還是願意呢?兒科醫師楊為傑在臉書粉絲團上分享他的育兒觀點,引發共鳴。




    養小孩才是真的貴!



    iPhone 12 公佈了。



    每年 iPhone 發布後,都會有人猶豫要不要換手機。畢竟 iPhone 很貴啊!覺得兩三年換一支手機,是不是太花錢了。



    但去年看到一個討論串,講得蠻有道理的。根本不用覺得iPhone 太貴,養小孩才是真的貴!瞬間引起許多朋友的共鳴。



    對啊,如果沒有小孩要養。房子可以小一點、車子可以小一點。不用找保母、不用找托嬰、不用學才藝,不用接送。



    時間跟金錢都會多出不少,生活也許更自由。那大家為什麼要想不開養小孩呢?



    生養小孩的「缺點」是顯而易見的,而且網路也不缺這樣的文章,也都非常有道理。



    今天主要跟大家談談我的「體悟」與「改變」,這個只是純粹我的個人經驗與感受,沒有任何的對錯。只是跟大家聊聊而已。





    楊為傑醫師分享養小孩的體悟與改變。(圖片來源/白袍旅人-兒科楊為傑醫師)



    1. 家,更像是家。



    我跟太太是婚後三年多才有孩子。有小孩之前,如果我去台北開會。會議明明只是週六一天。我可能週五晚上就上去,然後週日晚上再回來。蠻常一個人在外面過夜的。太太如果出門去外縣市找朋友,也會在外頭過夜。



    但自老大出生起,我就變成高鐵一日遊了。搭早上六點多的高鐵離開,然後下午六七點的高鐵回家。除非出國,不然幾乎是沒有不在家過夜的。



    因為我跟太太都是很獨立的人,也不會太黏。大家都有各自的生活。但孩子讓我們更有凝聚了。孩子讓我們有更多的「交集」。



    2. 檢視自己的過去



    帶孩子的過程,讓自己有機會檢視過去。跟父母的衝突,在成長過程中的挫折,跟那些早已忘記的心理傷痕。



    帶孩子的這幾年,我有機會發現心裡留下的創傷與陰影。一方面跟著孩子一起成長,一方面也終於擺脫那些陰影對現在留下的影響。



    跟自己和解,跟過去和解,跟家人和解。



    對我來說,我是很感謝有這樣的機會。這是孩子給我們的機會。



    3. 學習「再學習」



    孩子打從出生起,就是一直在學各式各樣的東西。



    為了教育他,我們不斷的學習加看著他學習。所謂教學相長就是這樣。為了他,我們夫妻讀了好多好多的書籍,上了好多好多的課程。最終這些收穫,還是回歸到自己身上。



    把學習作為一個習慣。



    孩子在學習,我們也一起學習。有機會落實「終身學習」



    4. 體會「純粹的愛」



    這個真的是當過父母後,我才體會什麼叫做「純粹的愛」、「不求回報的愛」。也許是出於天性,跟孩子之間的互動是很純粹的,不計任何的得失。而孩子的回饋也是立即的。



    每天下班後回家,孩子會很高興地歡迎我;睡前都會跟我說「爸爸,我愛你~~」;早上送孩子去上課,孩子也都會轉頭問我說「爸爸,今天可以來接我嗎?」,會突然覺得自己很重要。



    有個小生命,很需要你。那感覺其實還不錯。



    上個週末帶孩子去走走。坐在路邊,聊聊過去一個月各種點滴。真的就是一種單純的快樂。這種「純粹的喜悅」是人生很難得的體驗。



    那些殺不死我們的,都會讓我們更強大!



    養小孩當然很花錢,更花時間。但我跟太太討論過,如果問我們,要不要用那些花掉的錢跟時間,跟我們交換過去這段時間的回憶與感受,我們都是不願意的。



    雖然生活多了很多掛念,也少了很多自由與金錢。但換來的是很珍貴的生活感受,還有成長的機會。我們是很感恩的,但,這也只是我們的感受。



    我相信一定育兒路上,肯定有不少挫折,也很多傷腦筋的事情。有時也讓父母們很傷心、很生氣。此時,我們會把這些挑戰,都當成「逆增上緣」。「那些殺不死我們的,都會讓我們更強大」,這句話真的很雞湯,但這也是我們的體悟。



    希望大家都能成為強大的爸媽們!!

    祝福大家。



    作者:白袍旅人-兒科楊為傑醫師 文章出處:Facebook

    (本文獲作者授權刊登,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



    更多太報報導

    7歲罹癌、9歲復發,14歲再復發!爸悲痛求老天爺:我願代替兒承受病痛

    老爺爺摔下梯頭部血流!高中生「包外套神救援」手狂抖扶住 目擊民眾讚:很感動



     


    吳亭頤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