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桃園吸毒弒母案判決逆轉!二審判無罪、最高法院11天火速撤銷發回,4大原因曝光

    2020-09-30 15:39 / 作者 張佩雯

    桃園梁姓男子前年吸毒精神不穩,持刀砍母37刀,並將母親頭顱拋下12樓,一審依家暴殺人罪判無期徒刑,8月20日二審宣判,卻認為梁男案發時欠缺辨識能力,做出「無罪判決」,引發社會熱議。



    高檢署在9月9日提起上訴,最高法院18日分案由刑七庭承審,罕見在11天內迅速評議後撤銷無罪判決,29日發回高院重新審理。「一起讀判決」臉書分析最高法院撤銷發回的原因。






    「吸毒弒母案」二審無罪判決引發熱議,最高法院昨日(9月29日)撤銷發回。(圖片來源/一起讀判決臉書)



    昨天(9月29日)最高法院撤銷高院吸毒殺母案的無罪判決,將案件發回二審。這件最高法院處理的速度非常快。8月20日,高院二審宣判;製作判決正本送達檢察官後,檢察官在9月9日提起上訴;高院接著要把案件移給最高法院。9月29日,最高法院判決撤銷發回。除了社會矚目外,另外一個可能的因素,或許是如高檢署新聞稿提到的,被告目前因為別的案件在監獄執行拘役,即將在10月13日期滿釋放



    吸毒發狂弒母、二審判決無罪



    107年10月18日,被告在吸毒後,發狂殺害母親,並將頭顱丟到社區中庭,經檢察官起訴直系血親尊親屬罪。一審桃園地院判處無期徒刑,案件上訴二審後,高等法院108年度矚上重訴字第32號認為被告殺人之時,不排除在卡西酮類物質作用最強之時,認為殺人當時屬於辨識能力欠缺,在今年8月20日依照刑法第19條第1項規定判決無罪,並將被告責付桃園市政府衛生局。



    檢察官對二審無罪判決提起上訴後,最高法院今天(9月29日)撤銷高院二審的無罪判決,將案件發回更審。由於原本的無罪判決已經被撤銷,高等法院合議庭要再次審查原本的一審的無期徒刑判決。依照最高法院發出的新聞稿,撤銷二審無罪判決的理由包括四點:



    原因1:精神鑑定報告並未說明被告何時吸毒

    第一、台大醫院精神鑑定報告書跟法務部法醫研究所的函,都沒有說明被告是在什麼時候吸毒,二審判決也沒有認定被告何時吸毒。那怎麼可以只依據精神鑑定報告書、法醫研究所函,來判斷被告在殺人時,有可能處在毒品效用最強的期間?這件事情是可以傳喚鑑定機關的專業人士進行必要的說明釐清,或是再行鑑定,但原來的二審法院並沒有這樣做,就直接判斷被告殺人時,不排除在卡西酮類物質作用最強的期間,而認為殺人時辨識能力欠缺,並沒有完全盡到調查證據的職責、判決理由也不夠完備。



    原因二:判決未探究被告吸毒時是否能預見弒母可能性

    第二、關於原因自由行為部分,被告承認有吸毒,有位證人證稱被告吸毒後有言行異常的情形,以及精神鑑定報告都說被告使用多種毒品已經有好幾個月。最高法院認為二審判決並沒有考量這些證據資料,探究被告吸毒時,對他吸毒後可能在精神異常的情況,揮刀砍殺母親致死這件事情,有沒有預見的可能性。二審判決只有以被告過去的經歷,只有酒後鬧事或打人,就認為不構成刑法第19條第3項原因自由行為,這樣的推論有點草率。



    原因三:既說不需監護、又認為藥癮有防治必要,前後矛盾

    第三、關於監護宣告這部分,原判決並沒有諭知監護宣告。最高法院認為,二審判決既然已經認為被告是多重毒品濫用,那麼影響被告最強的毒品,是不是經過觀察勒戒後,就沒有施用傾向?有沒有需要再度治療?這些都沒有二審判決中看到說明,也沒有找精神醫學專家鑑定。況且,二審判決一方面說沒有監護必要,但另外一方面又認為被告有藥癮或其他精神疾病,有防治必要,應由衛生機關評估、治療,這樣的論述前後是矛盾的。



    原因四:未將兇刀沒收、也沒有加以論述說明

    第四、被告殺害母親的刀,是供犯罪所用之物,二審判決並沒有沒收。雖然被告無罪,但依照刑法第40條第3項規定,因事實上或法律上原因未能追訴犯罪行為人之犯罪或判決有罪者,得單獨宣告沒收。本案被告經判決無罪,還是可以就兇刀單獨宣告沒收,但原判決沒有沒收,也沒有對此加以論述說明。



    作者:一起讀判決、文章出處:Facebook



    更多太報報導

    全民公投獨立卻不被聯合國承認!亞美尼亞、亞塞拜然為「這國家」激戰3天百人陣亡

    兩岸若發生戰爭、僅1成5民眾認為「台灣會贏」/國民黨議員徐巧芯:女性該當兵!




     


    喜歡這篇文章嗎?

     快來媒體小農灌溉太報吧!


     



    ↑加入太報Telegram頻道↑

     接收第一手消息



    張佩雯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