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蔡宜文專欄|既然公共幼兒園都這麼滿了,我們也就不用生小孩了吧?

    2020-06-21 19:03 / 作者 蔡宜文

    根據內政部今年六月公布的統計數據,今年一到五月的出生人數均少於死亡人數,再加上上半年因為疫情緣故,社會移入也漸緩,人口呈現負成長。根據相關報導,許多關注家庭與人口的專家學者也表示,擔心如果下半年生育率沒有提升,台灣目前已經居全世界末段班的生育率將會持續下降。






    少子女化是這幾年不分黨派、中央地方民間都十分關注的議題,特別是之前選舉時,無論是哪一個黨,都把解決這個「社會問題」當成政見之一,可是有趣的是,明明新聞總是講得台灣小孩越來越少、老人越來越多,可是公托還是一位難求,抽籤比登天還難。



    最近台北市公幼及非營利幼兒園招生登記,我身邊的媽媽們無一不是祈禱上蒼能夠給自己一個公托或公幼的位置,有些缺額只有十五、十六位,報名衝到五十幾位;有些媽媽回報備取四十五,甚至有不少公幼跟非營利幼兒園連缺額都沒有。



    台灣如果真的像個政黨所說的這麼缺小孩,這些被生出的小孩,卻連公共幼兒園都念不到,這不是一件很荒謬的事情嗎?

    許多人喊著台灣少子女化,但卻有許多孩子無法就讀公共幼兒園,十分弔詭。(示意圖來源/Photo by Nynne Schrøder on Unsplash

    少子女化是問題還是解答?

    少子女化一直被當成是一個需要被解決的社會問題(甚至在某些政治人物的嘴裡是「國安危機」),但光是從公共幼兒園的數量來看,就可以看到,少子女化從來都不是問題,而是答案。



    是什麼的答案?



    青年貧窮問題、公共托育缺乏的問題、孕產婦是否能夠被社會友善對待的問題、世代正義的問題、房價及通貨膨脹的問題,薪資、年金改革、長照等問題(還有很多,數都數不清)的答案。



    別的不說,光是當公托變成抽卡遊戲,抽到公幼像是抽到SSR卡,可以PO上FB打卡炫耀的時候,到底有多少負擔不起私立幼稚園的人,還敢生小孩?生出來,誰養呢?你說要父母其中之一請假來照顧小孩嗎?



    首先,育嬰假是六成薪到留職停薪,就已經是很大的經濟負擔了;其次,目前台灣私人企業的懷孕歧視仍然很嚴重,在生產後能夠請完完整育嬰假的孕產婦寥寥可數。每次講到這個就會有人說,政府有法規去檢舉、去告雇主,但一個剛生產完,還有密集照顧需求幼兒的母親,有多少力量可以當對抗社會的鬥士?



    於是就有人說,我們來恢復傳統社會,男主外女主內,這派人的說法總是很簡單,認為生育率低,就是因為性別平等,女性有了自己的人生跟目標,所以就不想生小孩。



    首先,先更新一下知識,瑞典在近二十年總生育率從1.5上升到2,而法國總生育率維持於2,這些國家的女性同時勞動參與率也都很高,如果看整體數據,也可以發現,在大多數狀況下,女性勞動率越高的國家,生育率其實也是越高。



    簡單來說,以前那個女人工作有自己的人生就會不生小孩的刻板印象可以直接丟進垃圾桶了。其次,以現在年輕人的平均起薪,沒有雙薪的狀況下,養活自己都有問題了,是要拿什麼養孩子。



    重點從來都不在女人願不願意生,而是在於社會願意提供多少支持,讓家庭有新生兒可以順利出生、成長。很明顯地,在現在的台灣,無論是社會或政府,都不願意提供足夠的資源,讓想要生小孩的人,可以安心的生下並且養育孩子。

    不論是台灣社會或政府,都無法提供足夠的資源給想生小孩且安心生下、養育的人。(示意圖來源/Photo by Jordan Whitt on Unsplash

    少子女化作為答案

    一個社會現象會浮現,絕對不是單一群體可以構成的,任何一個環節都有可能讓這個現象持續下去。我之所以用社會現象,是來自於我並不認為「少子女化」是問題,「少子女化」是故事的結局,而故事的開場是一個沒有長期照顧保險、年金沒有改革、薪資沒有上漲、物價一直攀升、醫療系統岌岌可危、位居高位者掌握社會資源者全部都是45歲以上的男性時,故事很有可能走到的結局。



    這樣說好了,與其說少子女化是社會問題,倒不如說少子女化是針對現在這些「社會問題」,社會自己產生出的「解答」。



    這樣說並不是悲觀的說,我們就完蛋了。而是當我們理解少子女化是答案以後,應該怎麼進行下一步。



    有兩種不同的可能:第一,就是嘗試去解決那些造成少子女化的問題,例如推行年金改革、社會住宅、提供足夠公共與非營利幼兒園等等。第二,接受少子女化這個「結局」,去思考在未來人口負成長以後,我們的社會該怎麼適應,像是接受大量的移民(也因此不應該在對移民抱持這麼深的敵意與歧視),或是規劃完善且能永續經營的保險跟長期照顧制度。



    簡單來說,少子女化對於台灣已經是無法避免的現況了,與其用道德恐嚇、情緒勒索的方式來逼迫年輕人生育,不如把時間來想想,在少子女化之後,這個社會該怎麼永續經營吧。



    註1:在托育政策催生聯盟組長呂佳旻討論公托不缺額就不開放登記的文章〈公幼線上「蓋牌」 逼家庭節育自救?〉也有提到類似現象並提供相關數據。

    註2:各國勞動參與率與生育率數據及研究來自婦女新知基金會




    蔡宜文拆框中

    在台灣,戀愛與親密關係從來都不僅僅是兩個人的事,還包含了許多「第三者」,那些不在關係中卻深深影響關係的框架,整個社會與文化,都是兩人情感關係中的第三者。在拆除這些框架前,讓我們一起來討論這些愛情的基本生活形式,如何影響我們怎麼墜入愛河。




    蔡宜文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