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部會首長別把問題想得太簡單:為何振興三倍券及醫材管制引發爭議?

    2020-06-18 15:44 / 作者 洪采姍

    近期政府發放振興三倍券以及醫療器材管制的政策引發極大的爭議,回顧一下部會首長的發言,幾乎都歸咎於未與利害關係人做好充分的溝通。






    筆者不禁想問的是,這些部會首長在公務體系打滾多年,難道一項政策的失敗,真的只有未與利害關係人做好充分的溝通而已嗎?這也太小看政策推行這門學問了。



    對此,筆者還是想要發表一點淺見,來談一下三倍券跟醫材管制引發爭議的其他原因。

    行政院長蘇貞昌公布振興三倍券方案,引來部分民眾罵聲。(圖片來源/蘇貞昌Facebook)

    政策規劃恐怕不合理

    一項政策方案雖然是由行政人員主導,但還是必須透過學者專家的協助,並徵詢過政策內利害關係人的意見後彙整而成。三倍券發放的目的在於刺激國內消費、提升經濟狀況,但相關人員包含經濟學者、企業、攤商、人員等恐怕都沒有足夠的參與程度,才會沒有妥善的規劃,導致政策一變再變。



    而醫材管制更是,許多醫生抗議該項政策可能會導致品質較好、價格較高的醫材廠商退出臺灣市場,到時臺灣沒有品質更好的醫材可以使用,也不願意研發,更糟的是可能讓廉價醫材廠商獨攬市場,而使得民眾沒有選擇。



    這樣的反彈聲浪,不禁同樣讓人質疑,這項政策應該也不只是缺乏溝通而已,而是相關的醫師、廠商、民眾根本沒有被妥善納入參與討論,而使得政策規劃根本不合理。

    自費醫材上限政策多有爭議,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會再溝通。(圖片來源/擷取自YouTube)

    沒有正確界定政策問題

    醫材管制會引來如此大的反彈還有一個原因在於,健保署發現同樣的「健保差額給付醫材」,在不同醫療院所的價格差到數萬元,而許多民眾也為此頻頻反應。政府為了減輕民眾負擔,所以訂定了自費醫材負擔的上限。



    就這樣的說明來看,政策問題應該是醫材價格的不透明,導致民眾就同樣的東西卻可能得負擔更多的金額,而非醫材本身的價格讓民眾過度負擔(畢竟還有健保給付的醫材可以選擇)。沒有正確界定政策問題本來就很容易提出錯誤的解決方案,而這錯誤的解決方案會引來反彈也是在所難免。



    建議相關的主管機關,除了注重利害關係人的溝通之外,正確的界定政策問題以及後續的政策規劃上,也都需要留意,才能使政策推行的更成功。

    洪采姍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