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以銅鑼灣書店為名的反抗:專訪林榮基,以及他眼中的台灣

    2020-06-09 17:30 / 作者 洪采姍

    「你們自便啊,我先忙。」十坪左右的銅鑼灣書店,擺放不同類型書籍,光復香港、台灣獨立的布條在牆上揮舞著,櫃檯旁也整齊地貼滿抗爭文宣。客人進進出出,但林榮基鮮少招呼,只全神貫注盯著電腦處理資料,外頭的傾盆大雨,彷彿落不進他心裡。






    林榮基被中國政權視為眼中釘,而終於塵埃落定的他,此刻眼中只有書。 

    重啟銅鑼灣書店 心境大不同

    若換作是以前,林榮基恐怕無法這麼泰然。



    憶起在家鄉經營書店的日子,他睡的是折疊床,營業時得收進廁所放,收工後拿出來才能洗澡;晚餐外賣用的是中國米,乾得令他難以下嚥,最後索性只點菜,自己買泰國米煮來吃。



    物質上有些緊繃,心裡更是如此,林榮基說,那時只要一下雨就頭痛,因為人潮必定慘澹。每天面對業績戰戰兢兢,如果客人空手離去,他會難受不已,滿腦子想著該如何彌補虧損。



    如今,書店一樣是他的住所,心境卻不同了。儘管正逢梅雨季,雨聲卻構不成喧嘩。



    櫃檯後有張單人床在上舖,下舖則放滿待上架的書籍,以及印有「書檯不屈膝」的帆布袋。林榮基滿足地望著這小而巧的溫柔鄉,一邊對台灣的自助餐讚不絕口,那是他最常光顧的餐廳,因為可以自由選擇菜色。



    打包幾樣回書店,林榮基習慣去陽台抽跟菸,隨後坐在書香環繞的櫃檯用餐,老歌旋律輕瀉。雖是彈丸之地,心卻寬敞不少,也無風雨也無晴。

    一公尺寬的陽台,是林榮基放鬆、料理食物的地方。(攝影/李政屏)

    不找讀者愛看的書 只供台人需要的書

    在這個疫情重創各產業的緊張時期,林榮基仍選擇重啟銅鑼灣書店,靠的不是勇敢,而是經營頭腦。



    很多人老是說經濟不好、看書的人少、大書店擠壓市場,卻沒有去想經營者本身,過去有沒有相關經歷。」林榮基曾經在旺角開分店,受到911和SARS的影響,賠了兩百多萬港幣,最終為了保全銅鑼灣本店,忍痛割捨旺角,更花了八年時間,才讓收支平衡。



    在香港是一人當家,來台灣也是,這段經歷教會林榮基很多。「香港搞書店根本不可能指望政府幫忙,都是自己掌控一切,也把這習慣帶來台灣了。」有些同業快撐不下去,會來找他請益,他只說,就算要搬遷都好,該割捨的不能等,否則只會全盤皆輸。他也預料到銅鑼灣書店的熱度不會持續太久,最重要的,還是回歸經營層面。

    林榮基認為,經營書店雖困難,但也應反思經營者本身有無相關經歷。(攝影/洪采姍)

    林榮基的賣書邏輯,不是進讀者「愛看」的書,而是找台灣人「需要」的書,他說,這是銅鑼灣書店最重要的理念。「我很喜歡去倉庫看呀,有些書其實對讀者很有幫助,卻很多都被遺忘了。」以前他從中國帶回香港的書,幾乎99%都會賣光,現在也想找些適合台灣人的,才能對症下藥。



    不過,「好書不好賣」是全世界的常態,有些中盤商因為訂單少而不願意進貨,林榮基只能無奈接受,嘴裡喃喃自語:「不是我不賣啊……」。



    選定中山落腳,亦讓支持者擔心這裡書店林立、競爭激烈,夾在中間怕做不起來,林榮基倒不太煩腦這點。



    他觀察台灣很多書店都走文青風或複合式,事實也證明確實有市場,但若家家都文青,那麼去哪家就都沒差別了。「我是搞書的,不是搞吃的。」他說,台灣人需要銅鑼灣這樣的書店,才能為社會潛在的問題找出解答。

    台灣內外皆具不穩定性 文化教育是關鍵

    談起台灣社會,林榮基眉頭皺了起來。在這塊土地生活一年多,他發現,台灣存在著不穩定性,多數人卻一無所知,即便是飽讀詩書的高知識份子,也不見得清楚。



    林榮基指出,台灣面臨的不穩定有兩種,一是外在威脅,二是內部動盪。「本身具有不穩定性是很糟糕的,這樣你怎麼去面對中國?」他舉例,今年總統大選有五百多萬人投票給韓國瑜,也有年輕人到店裡與他聊天,主張兩岸一家親,「這兩者之間有何關聯?又有什麼差異?」林榮基說,面對不同立場的人,責罵沒有用,而是要知悉他們的思考模式,才有機會交流、讓對方認同,至於該如何了解?書中自然有答案。



    然而,問題不會只涉及一個層面,台灣與中國的文化同扣,是林榮基認為最嚴重之處。「主張兩岸一家親,就是身份認同,身份認同的來源,即是文化認同。」而台灣盛行的拜拜文化,可視為其中一個切點。



    「過去有很多拜拜都是由皇帝指定的,不奇怪嗎?因為可以穩定民心,對統治有幫助呀!」台灣是多元的社會,他不否定這項文化存在,但他認為,如果廟宇的存在對管治帶有正面效果,尊崇拜拜的人,就不應單方面覺得皇帝很愛子民,更該思考這項文化到底從何而來

    林榮基認為,遇到立場不同的人,責罵沒有用,應去了解他們如何思考,才有溝通的可能。他也歡迎顧客來銅鑼灣書店與他交流,分析看法。(攝影/李政屏)

    文化與政治相互影響,一旦一方有落差,社會就會出現裂縫。林榮基說,台灣雖然自90年代就有民主選舉,但文化教育至今仍未著手,導致部分人無法跟上現在的民主,因為思維是舊的。



    追根究柢,還是談到教育。林榮基樂於到大學和學生交流,但他發現,或許因從小沒有培養看書的習慣,加上長年使用網路,得知的訊息都過於表面,很多應該探究的東西,卻一問三不知,他認為,台灣水平有逐年下滑的趨勢。



    愈是日新月異,書店的存在就更顯重要,學校負責教育學生,林榮基則期許透過銅鑼灣書店,賦予社會教育的作用。他謙虛地說,有本事的並非自己,而是作者們,他只是將有見地的書籍集結起來,讓讀者從中探索。



    「看書像拼圖,缺一塊就不完整。」林榮基更進一步強調,懂文化的作者不見得懂經濟,反之亦然,必須以各領域的書籍相互補充,才能整理出結構性關係,否則永遠有盲點。而他作為書與讀者間的橋樑,很歡迎顧客來與他交流,進而找到癥結處,希望長期下來對台灣能有幫助。

    保全自己最重要 開書店也是一種反抗

    採訪這天,正好是中國全國人大會通過〈港版國安法〉草案的日子,2,878雙手按下贊成的瞬間,同時把一國兩制壓垮。提及此事,林榮基低下頭並揮了揮手:「香港完蛋了。」



    談起仍想留在香港的抗爭者,林榮基有些不捨,更多的是感嘆。「他們很勇敢啊,至少比我勇敢。我終究怕死,如果香港有槍有砲,何必來台灣?」要留要走,都是個人自由,無關好壞對錯,然而他的內心,還是希望香港人可以離開。



    他不斷強調,人一生只有一次,最重要的是自己,不是一個地方。他以猶太人為借鏡,最終成功建國,靠的是離開德國的猶太人。留下來,不是被殺就是被關,「你看劉曉波,我不否認犧牲很偉大,但關起來十年你能做什麼呢?」林榮基認為,保護好自己,才是反抗的最大前提。

    銅鑼灣書店設有連儂牆,許多支持者留下為香港、台灣加油的紙條。(攝影/李政屏)

    林榮基最後寄語,香港正行台灣走過的路,經歷那段民主前輩犧牲的過往,這樣想,或許會樂觀一些。不久前總統蔡英文成立專案小組,提出人道救援方案,他也說,無論抗爭者來台是否要長久居留,都應抱持「多一雙手多一份力」的心態,他選擇重啟銅鑼灣書店,既是一種抗爭,也想幫助台灣。



    語畢,已接近深夜。林榮基默默走回櫃檯,吃著有些涼掉的晚餐,繼續處理店務,眼神仍是熾熱。窗外風雨已停,月色皎潔,就像走過各種波折的他,如今終能回歸那顆愛書的初心,純粹而明亮。

    洪采姍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