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雪羊專欄|看不見的,才是真正的危險:雪山聖稜線鐵梯爭議

    2020-05-16 19:36 / 作者 雪羊

    今天早上,大禹嶺旁的畢祿山傳出一則令人非常遺憾的死亡山難:一位21歲的女大生,失足墜谷,魂斷820林道的邊坡,距離登山口僅有300公尺。






    我去過那,那是台灣著名的百岳初級路線,僅比最入門的玉山等路線再難上一點。事發位置的附近,剛好有一處存在多年的林道崩塌,已被每日行經的眾多山友踩的穩固結,還架有拉繩;雖然可怕,但對於在那裡發生山難的機會,有經驗的山友都還是難以置信。



    就這麼巧,最近雪山山脈聖稜線著名的素密達斷崖,也架設了鐵梯,訣別了自然景觀,成為了一處和五寮尖、鳶嘴山同樣的「遊樂設施」。兩起事件恰巧連了起來——到底,怎麼樣的設施,才是「安全」?是基於怎麼樣的必要,我們需要在山中以人工建設提升安全呢?



    素密達斷崖,是聖稜線的地標,有三段幾近垂直的拉繩,第一、二段尚稱容易;然而第三段即將著地的腳點附近,卻是一個凹陷岩面,從上方下降者難以觀察腳點,會給人莫大恐懼與壓力。但依然是稍經指導,有經驗的山友都能安然通過的地方



    我爬過兩次,一次上升,一次下降,都是在我剛開始爬山,身上還有一堆菜蟲的年紀,都沒有經過他人指導,自己就能不拉繩攀爬。連一個又菜又爛的新手,都能透過謹慎挑戰,自行通過的「斷崖」,它的難度,我想是可以接受公評的:它很恐怖,無疑是百岳路線上數一數二恐怖的;但距離真正的絕命、沒有技術就過不去,還有非常遙遠的一段距離。



    甚至,因為這段岩壁而發生的山難,恐怕沒有——至少,從未聽聞雪霸國家公園有這樣的紀錄,也不見他們提出相關的山難搜救報告佐證架設鐵梯的必要性。「魔境熊登山客」版主蔡日興在討論這起事件時,提出去年一起素密達山難,是發生在岩壁下方的小平台,不是岩壁上。過去以「素密達」冠名的各起山難,幾乎都發生在今天被架了鐵梯的這處斷崖的前或後,而不是鐵梯的位置。

    素密達斷崖第一段與第二段,被架鐵梯的第三段在畫面下方。(圖片來源/雪羊)

    然而,雪霸國家公園,卻在完全沒有讓大眾知情的狀況下,因為聽從極少數人的建議,就逕行在此架設了鐵梯,毫無意外的引爆了山友的正反論戰——我們真的要為了「安全」,在這個開放山林的年代,讓熱門路線全面人工化嗎?連原本定義的「C+高難度路線」也不放過?還有,我們真的只能選擇在自然景觀裡,插上一支長得跟乩童用的鯊魚劍一模一樣的不鏽鋼長棍,來成就所謂的「安全」嗎?



    更遺憾的是,這個鐵梯可能僅有「提升心理安全」的功能而已,實際上因此提升的登山安全,幾乎是零。原因是,這種「顯而易見的危險」,會讓所有欲通過的人產生心理上的巨大恐懼,進而極端謹慎,戰戰兢兢;並且會將「通過素密達斷崖」,視為一種試煉與小小的成就,完成後會帶來心理上的滿足。人要在這個狀態與心情下出意外,比起平常放鬆的狀態,機率實在是小太多太多。



    最大的效果是「降低路線難度」,確實聽聞一些原本懼怕素密達斷崖的山友,因為這座鐵梯而考慮前往攀登。在這個環節中,我們應該思考的事情是——為什麼不是那些原本害怕的人,提升自己的能力、或攜帶繩索確保、或雇用嚮導帶領,而是期盼國家公園用開發建設的方式,大幅改變路線的樣貌,「以山就人」呢?難道為了登山運動,山裡的環境就可以不假思索地犧牲嗎?真的沒辦法在安全與保持珍貴的地理原貌之間,取得平衡嗎?



    事實上,山裡的每一個角落都有可能出事,並非「看起來可怕的就會出事」;而最容易出事的,大多是那些「看起來不危險」的地方,這是我們所有登山人,都應該時刻提醒自己的。



    在我看來,素密達斷崖上方的亂石區,兩側直落千仞,只要踏錯一顆石頭就葬身萬丈深淵,又不用拉繩,才是真正潛藏風險的地方。斷崖本身反而因為使用者的極端專注,而變得相對安全。



    真正的高風險區域,這段鐵梯的前後,在架設鐵梯前後並無任何變化,這也是非常荒唐的事情:就像一個巷口,因為轉進幹道的視線不良,常發生碰撞車禍,但政府卻只是在路口畫了「斑馬線」一樣。沒改善視線不良的弊病就罷了,畫的居然是斑馬線,而不是停止線,「頭痛醫腳、腳痛醫頭」,白白浪費了「想做事」的能量。



    如果素密達斷崖第三段真的那麼危險,有急迫且必要的改善理由,那麼雪霸國家公園在建設鐵梯的時候,就應該先將這件事與日本時代以來的山難紀錄公諸於世,向國人說明這個地方確實應該改善,觀察山友看法。而不是缺乏討論,只聽從極端少數人的建議,「我覺得素密達很危險,應該架鐵梯增進登山安全」,而將有限的預算,花在和真正的安全毫無關聯的地方。

    素密達斷崖頂往大霸尖山的方向,這種「不用拉繩」的地方,往往潛藏真正的巨大危險。(圖片來源/雪羊)


    你的危險不是我的危險,不是你說危險就危險




    如果「我覺得危險」可以作為政府的理由,那為什麼台灣會迎來今天的山林開放,而不是繼續封山呢?主事者可是從來沒有不覺得山很危險呀!再者,行政院也修訂了國賠法,拿掉了「原始山徑」上出事的國賠可能,這用意就是不要讓管理單位因為怕國賠而封山、而全線架扶手。



    今天雪霸國家公園這麼急,連「公告」都沒有充分做到,就趕著在素密達蓋上鐵梯,也是非常讓人摸不著頭緒。要知道,如果使用者因為鋼鐵構造溼滑而失足摔落斷崖,這樣更會有「設施不完善」的嫌疑,才會產生貨真價實的國賠。為什麼要對原本自己無論發生什麼事都能安心的「自然環境」看不慣,而把它改成「人工設施」,硬要攬責任上身呢?



    公家單位做事應該要有憑有據有專業,公開透明理性討論,而不是看到首長信箱來信,就服從民眾指示,那個叫鄉愿。不然,過幾天有人號召一人一信拆鐵梯,結果來了一兩千封塞炸信箱,你們要怎麼辦呢?



    再者,國家公園的核心業務是「遊憩」,而遊憩區域的管理單位,有義務將管理的設施依照「大眾公約的美」來建設與維護,因為人不會想去很醜的地方玩。乩童的法器是台灣重要文化,在廟裡的力與美是有目共睹,但今天這根長得跟乩童法器一模一樣的不鏽鋼鐵梯,和聖稜線地景顯然格格不入,招致非常多的批評;然而,支持者清一色只有兩個理由「要體諒官員」、「為了登山安全」,就是看不見「我覺得很漂亮啊!」

    山徑上的每一個角落,尤其是那些隱形的,都是我們需要時刻注意的地方。(圖片來源/雪羊)

    那這根鐵梯和地景搭配的美醜,不就不證自明了嗎?



    連一個社區公園裡的設施,都可以接受民眾公評,且應該要符合基本的美學了。那麼一個「國家公園」裡的設施,可以只為了所謂「管理單位覺得的安全」,就忽略其他的美感元素、不思索其它對環境比較友善的做法嗎?非得要回到過去民國70年,那個大霸尖山還有鐵梯可以登頂的年代,那個程度的「設施美學」嗎?



    諷刺的是,和玉山、太魯閣國家公園不同,雪霸國家公園的FB粉絲專頁,可是叫做「登峰造極 雪霸之美」。如果這根鐵梯,和它放在素密達斷崖上的樣子,就是你們所強調的「美」的話,我只能表示尊敬了。



    在開放山林的年代,管理單位有心改善登山安全,是很令人激賞的事,在這邊肯定雪霸國家公園嘗試突破的勇氣。只是這次的作法,說真的,有非常巨大的檢討空間:



    1.    透明度嚴重不足,蓋好了大家才發現,國家公園每個建設都該謹慎評估不是嗎?

    2.    設施無法融入景觀,且對設計與美學交代不清更無法取得大眾對美的公約數。

    3.    無法提出能改善登山安全的具體證明,與建設的必要性、急迫性,只有支持者一味的「我覺得素密達危險,你們說鐵梯不好的都是酸民!」有失國家公園的專業。



    這三點,是這座鐵梯,非常非常可惜的地方。



    我們可以體恤公務人員的辛勞,但對於一件事為何引起爭議,身為人民的我們,要清楚問題發生的根源,了解、分析、找出進步的可能。而不是一味護航,甚至看到「背材料上去很辛苦」就只剩下絕對的讚美,否則就失去了民主的精神,成為沒有靈魂的封建村民了。



    我們只有一條聖稜線,它從來就不是一條入門路線,在國家公園山岳分類系統裡,是最難的「C+」;在它被走通的這90年來,想去的山友一直都應該要具備足夠的能力,或者攜帶繩索確保安危。



    我不知道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雪霸國家公園不滿足日前拉繩的安全措施,這麼急於將它重度人工化,主動降低它的「心理難度」。但毫無疑問的,我們這一代不加思索地開發環境,以主觀的「我覺得危險」來建設山岳、為原始環境加上各種鐵梯、欄杆,到最後被剝奪的,將會是比較晚開始爬山的人、還有我們的後代子子孫孫。



    為什麼,他們沒有資格跟我們一樣,在一個「看起來危險,但實際上安全」的岩壁上,挑戰自己心裡的魔鬼,讓自己完成一件值得歡呼與滿足的「挑戰」呢?憑什麼「我們覺得的危險」,也一定要是「人家的危險」,並進一步「限制你一定要跟我一樣安全」呢?



    我們不是一起說好,擺脫「媽寶國家」了嗎?



    期待雪霸國家公園,能夠讓這件事情,有好的結局,讓大家看見你們想做事、想改革的動力與決心。



    雪羊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