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英國《經濟學人》3點分析台灣防疫成功關鍵,呼籲WHO:讓台灣加入可以拯救更多人命

    2020-03-27 12:51 / 作者 張佩雯

    新冠肺炎(武漢肺炎、COVID-19)全球大流行、釀成嚴重生命財產及經濟損失,歐美各國、印度紛紛發出封鎖令,政府官員也為了防疫焦頭爛額。



    至今台灣防疫表現可圈可點,受到世界矚目,英國媒體《經濟學人》3/26在其亞洲政治專欄以〈讓台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An island at the ready:Let Taiwan into the 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深入分析台灣防疫成功的原因。


    《經濟學人》指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反應迅速,是台灣防疫成功的一大關鍵。(圖片來源/截自衛福部疾管署YouTube)

    這篇由Banyan撰寫的專欄,一開頭提到:「花些時間稱讚台灣吧!台灣對新冠肺炎大流行的處理,迄今已拯救了許多、許多生命。數字會說話。這個擁有兩千四百萬人口的國家,感染人數遠少於鄰國。」截至3/27上午11:00,台灣累計確診人數為252例、2人病逝,在全球排名第69。

    台灣防疫成功的三大關鍵

    針對台灣為何防疫如此成功,Banyan提出3點:



    1.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反應迅速:

    Banyan談到:「台灣官員似乎都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副總統陳建仁是著名流行病學家,也是前衛生署長,2003年SARS之後.台灣建立了對抗流行病危機的機制,並在2004年成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CECC)。今年1/20,蔡英文總統因應新冠肺炎疫情開設指揮中心,並任命衛福部長陳時中為指揮官。文中分析,指揮中心反應迅速、整體掌握防疫事務,從檢查機場入境乘客、疑似患者檢測,到口罩配給都是責任範圍。此外,從國民黨時期威權統治遺留下來的獨特「鄰里守望制度」,有助於執行隔離,並為無法出門的人提供食物。



    2. 善用大數據分析,對疫情開誠布公、嚴防假訊息:

    「如果說台灣哪裡大放異彩,就是這邊了。」Banyan表示,台灣以大數據匡列感染風險高的族群,進而採取行動。他強調:「即使這聽起來像老大哥在監視你,但熱愛自由的台灣人,已經為更廣大的共同利益而接受了這些措施。」此外,政府對疫情的情況開誠布公、媒體認真對待訊息的傳播,還有嚴格限制假新聞的法律,阻擋了來自中國社群媒體的假新聞。因此,台灣商業信心保持異常良好,這與歐美的恐慌、不確定性形成鮮明對比。



    3. 來自中國的威脅,讓台灣政府的決策更加冷靜:

    Banyan提到,台灣與中國的經濟連結緊密、人群交流密切,這都預期會使得台灣對待新冠肺炎的反應更加複雜。此外,中國聲稱台灣是屬於自己的,不喜歡蔡英文總統跟她所屬的民主進步黨。Banyan說:「一旦威脅變得清晰,決策卻更加冷靜。」而與中國的密切交流,讓台灣政府對武漢爆發的流行病感到擔憂,甚至比中國政府更早進入狀況。他強調,中國最初的隱瞞,讓人們對其產生不信任。相較之下,台灣早在去年12月下旬,衛生官員就前往武漢調查

    《經濟學人》:WHO應該花點時間稱讚台灣,最好是要求中國停止不合理的抵制

    Banyan說:「台灣並不是WHO的成員。原因很簡單,愛霸凌人的中國拒絕台灣加入。台灣甚至無法以觀察員身份參加世界衛生大會。」此外,台灣曾在去年底針對新冠病毒寫信向WHO示警,卻未受到積極回應。



    他強調:「台灣力抗新冠肺炎的作為,代表了即使台灣不在WHO之內,也可以應付這件事,即使有些代價。但台灣被排除在外,卻引起更大的傷害。台灣對新冠病毒威脅的早期了解,也許可以更早預警其他國家。台灣無法傳播自己的發現,代價就是人命。」他並呼籲WHO應該要花點時間稱讚台灣,最好是要求中國停止這種不合情理的抵制行動。

    張佩雯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