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掉淚、沒有動力!你也被情緒困住了嗎?諮商心理師教你面對「悲傷」應該怎麼辦

2020-03-04 11:50 / 作者 洪采姍

想逃走證明我們都還是人!怕就怕吧,害怕的自己更需要擁抱,別讓他孤孤單單的。






最近感覺快要被眼淚淹沒,哭完一件事後,總還有下一件事需要眼淚的陪伴,面對這樣的狀態,老實說好無力也好痛。



今天來談談所謂的悲傷grieving吧!

(圖片來源/Unsplash)

哀傷是種急性的疼痛,這份對於失去的疼痛感反映了我們的所愛,這份愛可能源自於心愛的人或寵物、重要的事情、意義價值深遠的所有物。



我只能說它是個複雜又麻煩的傢伙,正如人類的感情一樣的囉嗦。



無法全權套用到一個明確又架構清晰的SOP中,因為每個人「可能」經歷且「需要」走過的時間與歷程都不同。唯一相同的是,面對失落與創傷我們都必然經歷一段痛楚與糾葛的歷程。



說到悲傷輔導,就會想到庫伯勒・羅絲(Kubler Ross)的五階段理論(Five Stages of Grief):



(1)拒絕

(2)憤怒

(3)討價還價

(4)沮喪

(5)接受



我認同她在悲傷領域的研究與貢獻,面對無可避免但又難以準備的悲傷議題,我認為一個架構的出現是重要的,在迷茫之際還能多少抓住一些掌控感。



然而,隨著自己年齡與生命經驗的增長,我覺得有時候我們的痛苦來自於既定框架。我也曾遇過個案跟我說,「我完全沒有跟那個理論一樣,我是不是有問題?我怎麼了?」



Okay,我必須說這是一個很棒的覺察!每個人對於失落事件,都有不同的想法與感受,成熟衝擊與壓力的自我強度也不同,這並沒有所謂的正確答案。正因為我自己也曾有過類似的經驗,所以更能理解當他說出這樣的話時,天曉得內心有多困惑,甚至是罪惡的感覺。

我想,悲傷真的是很個人化的東西。

時間:有些人失戀哭完之後,隔天就真的整頓好心情;有些人則需要好幾個月反芻、思索,甚至過了好多年仍不斷找尋答案。



認知:區分客觀現實與非理性信念之間的差異,對有些人來說是困難的,會陷在自責、自憐的漩渦中久久無法自拔。



人際:有些人需要一些陪伴、某些人則喜歡自己獨自靜一靜,親密的陪伴對他還說反而是種壓力。



行為:有的人需要一些儀式,讓自己能夠忘記失去所愛的失落與痛,而這些儀式也不盡相同。

悲傷不是一個點線面的概念,是一段又一段歷程

它可能在我們走完一段之後,再另一個未知的時間點或狀態中又被激發。這時候該怎麼辦呢?



其實也不能怎麼辦,最多就是罵一句靠腰怎麼又來了,然後調整自己並接受這樣的狀態,再繼續走下一段歷程。

悲傷是種正常反應。

不論生理、心理、認知、行為與情緒,在各層面都會收到挑戰。



我會反胃、睡得很差、不自覺掉淚,告訴自己要堅強不要哭也沒用,也會因為自己沒忍住傷心的反應,讓周遭的人擔心而自責。



我會沒有動力做任何事即使我喜歡的事情也一樣提不起興趣。我會有很多非理性的想法,「如果我可以...要是那時候我...」想要抖掉也抖不下來的自責。



我會逃避、不想面對,腦中常常想一想就害怕得跳開。我也不敢看照片,忍不住看了之後就開始責怪自己很蠢又被虐。



每次的悲傷不見得都長一樣,但這是我的一部分,我允許自己就是這樣的不完美。你呢?面對失落你是什麼樣子?你能接納自己真實的樣子嗎?

(圖片來源/Unsplash)

說到這邊,我想到的是「啊...我果然還是蠻被虐,為什麼非要現在思索這個東西」



然後,我想到「用理性的認知去面對傷痛,果然很像我,我還是蠻討厭自己很快速的非理性和太容易激發的情緒張力。」



看到這兒,如果你/妳也跟我一樣,不喜歡自己太感性的樣子,深怕會被情緒的泥濘所淹沒,所以總是用理性的樣子去處理自己的心情的話試著讓自己多停留在情緒一點吧!



這是很不舒服的,過程中一定會想逃到理性思辨的懷抱中,因為那樣可以多少麻痺心理的疼痛,能拖多久是多久的概念,只是該來的總是會來。



想逃走證明我們都還是人!怕就怕吧,害怕的自己更需要我們的擁抱,別讓他孤孤單單的。 若是需要,請伸出雙手為自己找尋可以陪伴你我的力量。



🔎幫助自己和別人,不需要受過心理師的訓練。只要你願意,評估自己的狀態是否ok,有吃飽、有睡飽、今天可以承受壓力、沒有特別的身心理不適(怎麼很像捐血check),給予陪伴和傾聽吧!



🔎若發現自己和對方的悲傷或失落,持續影響日常生活很多,請尋求專業的醫療及心理協助喔。

撰文:郭詠芃、劉雅菡諮商心理師 文章出處:Facebook



洪采姍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