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台灣狐蝠再現!曾以為絕跡本島,重磅調查確認「花蓮市」就有

    2020-02-07 09:50 / 作者 洪采姍

    在台灣象徵福氣的動物,非蝙蝠莫屬。台灣原生蝙蝠有37種,其中的台灣狐蝠,在研究者眼中更是與石虎、黑熊、水獺並列為「四大神獸」,一度以為消失於本島,經過一年調查,研究團隊在花蓮紀錄到穩定族群,若加上龜山島、綠島族群,估計約200隻上下。在花蓮市區,黃昏時安靜地觀賞台灣狐蝠覓食,不再停留於想像!


    重磅調查:台灣狐蝠來了

    因為人類行為,這些象徵福氣、會飛的哺乳類,在台灣族群數量大不如從前。依據《2017台灣陸域哺乳類紅皮書名錄》,台灣有4種蝙蝠列為國家級受脅等級,其中體型最大的台灣狐蝠(Pteropus dasymallus formosus)與歐亞水獺同列為極度瀕絕等級(NCR)。事實上,自從1989年野生動物保育法上路,台灣狐蝠就未曾從「瀕絕保育類」名單下架。

    台灣狐蝠曾一度以為消失於本島,2018年重啟調查,就在花蓮市有穩定的族群。(攝影/鄭錫奇)

    「讓瀕絕物種不再瀕絕!」在前行政院長林全政策宣示下,主管機關擬定25種台灣族群數量最危急的野生動物脫困計畫,台灣狐蝠名列其中。經過一年多來調查,已知3處台灣狐蝠棲地,除了離島的龜山、綠島,本島的花蓮縣境內,也有族群;總族群數量介於78~205隻之間。



    此項計畫是在「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建置計畫」經費支持下,由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和台灣蝙蝠學會為主,並與台北大學和陽明大學等蝙蝠研究專家協力合作,台灣狐蝠保育策略擬定與推動小組因應而生。



    「如果說金黃鼠耳蝠只有雲林有,那麼台灣狐蝠在本島幾乎可說只有花蓮才有。」計畫主持人之一,特生中心主祕鄭錫奇接受專訪時表示。



    過去綠島擁有最早也最廣為人知的台灣狐蝠族群,根據學者林良恭和裴家騏1999年調查,1970年代在綠島棲息的數量達上千隻;2009年台北大學助理教授陳湘繁也在龜山島發現,根據捕捉標放、無線電追蹤,認為大概20隻上下的族群。



    獵捕壓力、食物來源減少以及人為干擾是威脅狐蝠族群生存的主要因素。台灣自從野保法上路,大幅降低台灣狐蝠的捕捉壓力,但族群數量似乎未能從過去的傷害中復原。經過多年研究空窗期後重啟台灣狐蝠研究,結論憂喜參半:綠島維持穩定的少數,龜山島的族群比過去的紀錄來得樂觀,花蓮市最令人驚喜,確定有穩定的族群。



    在花蓮市進行現地調查,發現狐蝠食痕及排遺處[作者註];此外,花蓮市及周邊山區應有少部分狐蝠個體生存著。根據琉球狐蝠活動模式,研究團隊推論,分布在花蓮市的族群有可能白天隱棲在花蓮市周邊山區、森林中,入夜之後根據樹木開花結果的物候狀況,外出覓食時,擴散到城市行道樹來。

    在幾處棲地都發現台灣狐蝠以稜果榕為主食,可說是台灣狐蝠的最愛。(攝影/廖靜蕙)

    另一項研究團隊關注的議題是,花蓮市和綠島的台灣狐蝠親緣較接近,龜山島與大東狐蝠、琉球狐蝠比較近,可能是另一個亞種族群;「若果如此,保育重點就很不同!」鄭錫奇說,龜山島有可能是不同亞種、需要進一步追蹤。

    又名果蝠 採果釀酒、森林更新少不了牠

    全球狐蝠屬家族約65種蝙蝠,都因鼻吻突出很像狐狸而有狐蝠之稱,又因以花朵、花粉、花蜜、果實與樹葉為主食而稱為果蝠。主要分布在舊世界(亞歐非大陸)的熱帶、亞熱帶地區。台灣狐蝠是琉球狐蝠(Pteropus dasymallus)五個亞種之一。



    狐蝠在生態系具有重要的功能。鄭錫奇說,狐蝠既然別名果蝠,又只分布在熱帶、亞熱帶地區,不難聯想是很多熱帶地區果樹重要的種子和花粉的傳播者,森林的拓殖和維持少不了牠;因此狐蝠族群數量的減少,勢必影響森林的擴大、維持及更新。



    「少了狐蝠可能沒有榴槤可以吃、龍舌蘭酒可以喝。」鄭錫奇用一句話說明狐蝠的重要性。研究團隊指出,台灣狐蝠主要取食桑科榕屬植物的果實,有促進植物種子傳播與授粉的功能;經狐蝠消化道排出的種子,明顯比未經消化過程的種子具有更高的萌芽率與更短的萌芽時間。



    狐蝠會吐食繭,鄭錫奇形容有如吐檳榔渣。研究人員透過食繭數量推估台灣狐蝠的族群數量。無論在龜山島或花蓮市週邊,都顯示台灣狐蝠似乎最愛吃稜果榕(Ficus septica)果實,其次水同木(Ficus fistulosa)、小葉桑(Morus australis)、三葉山香圓(Turpinia ternata)、構樹(Broussonetia papyrifera)、福木(Garcinia subelliptica)、大葉山欖(Palaquium formosanum)、欖仁(Terminalia catappa)與林投(Pandanus tectorius)等,都有利用紀錄。

    以花朵、花粉、花蜜、果實與樹葉為主食的台灣狐蝠,又有果蝠之稱,是素食者更是傳花授粉好手。(攝影/廖靜蕙)

    狐蝠不冬眠,因此一年四季都有機會發現活動跡象,此起彼落開著花與果實的森林,最適合狐蝠活動!例如龜山島的稜果榕結果期較少時,水同木就開始結果,或取食雀榕、三葉山香圓等果實;在此原理下,即使是行道樹,也可以多一點安排與變化,讓台灣狐蝠驗收樹種多樣性。

    從兩位數挑戰四位數 保育分工多元權益關係人動起來

    台灣狐蝠保育,若鎖定從目前推論的百隻個體,逐步恢復到歷史上的千隻記錄,勢必是項大工程。去(2019)年曾召開權益關係人平台會議,進行保育分工;排除非法捕捉的壓力,棲地改善與優化列首要──無論綠島、龜山島和花蓮市區,都建議朝種回原生樹種、台灣狐蝠的食源樹種,擴大棲息、覓食的面積。



    會議中也針對減少人為干擾討論:龜山島是賞鯨船登島行程,下午三點之後就淨空遊客,因觀光帶來的干擾並不明顯;綠島這幾年觀光人潮非常多,顯然增加野生動物的壓力。研究團隊即建議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比照國家公園,評估生態敏感區及台灣狐蝠棲地,不開放觀光。

    2009年台北大學陳湘繁研究團隊即於龜山島進行台灣狐蝠調查;去年一整年調查,族群數量比過去樂觀。(攝影/李偉展)

    觀光雖帶來干擾、影響蝙蝠生存,但蝙蝠也是生態旅遊的資源。「保育是永續利用,觀光是其中一個方式,利用之首要當然是要考慮能否永續,而非一次性使用就沒有下一次了。」鄭錫奇說,若要成為旅遊資源,最重要的就是保住族群數量,否則即使規劃良好的觀光路線、方式,或進行環境教育,卻影響蝙蝠族群發展那就本末倒置了。



    「以野生動物為號召力發展生態旅遊,首要是了解物種生態習性、負載量,什麼季節、多少人、看多久、導覽動線怎麼安排等。」鄭錫奇說,以台灣狐蝠為例,花蓮市幾處棲地可多種適合狐蝠的樹種,黃昏時就坐在結實纍纍的樹前,安靜地看著台灣狐蝠覓食,勘比到阿拉斯加看熊抓鮭魚的畫面了!



    ※ 2/5 16:00更新註:原文提到幾處地點,經當地讀者來訊建議後刪除,原因是當地已有不少攝影者,為了追台灣狐蝠,會於晚間以手電筒照射枝條取得畫面。台灣狐蝠現身花蓮,是值得高興與分享的事情,期待讀者能共同守護瀕絕的台灣狐蝠,若發現個體歡迎通報研究團隊,請勿以任何名義干擾野生動物,敬請各位讀者支持。

    作者:廖靜蕙 文章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洪采姍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