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芷萱專欄|不分區立委的婦女保障名額是過度保護?男女參政機會已經平等了嗎?

2019-11-26 14:53 / 作者 周芷萱

2020總統與立委選舉進入倒數階段,各黨的推薦不分區立委名單也紛紛公布,引發許多討論。其中,各黨無論大小,多將女性列為不分區立委第一位候選人(國民黨除外),不分區立委的婦女保障名額制度屆屆都引發討論,今年自然也不例外。有些人認為,優惠性的差別待遇應該要修法,如今台灣女性參政的機會已經跟男性差不多了,過度保護反而是一種歧視。






然而,女性參政的機會,真的已經跟男性一樣了嗎? 



先從不分區婦女保障名額的歷史和具體制度看起,2005年修憲時,於憲法增修條文第4條制定「34位不分區立委當中女性不低於二分之一」的婦女保障名額制度,亦即在全國113位立委中保障女性至少有17人,佔15%。



對你沒看錯,就是保障至少15%,這麼少。

各黨不分區名單已紛紛公布,圖為台灣基進不分區立委候選人第一名成令方。(圖片來源/成令方Facebook)

總有人要吵著說不公平、過度保障成為逆向歧視的婦女保障名額,事實上只佔總席次中的15%,一共17人。其餘的席次包括不分區的另外17席,還有區域及僑選的79席,通通可以是男人。而且以現實來說,也往往多數都是男人。



以2016年第九屆立法委員選舉的結果來看,113席中,不分區女性18席、男性16席,區域及僑選則是男性54席、女性25席,女性佔總體席次的38%。若不計入不分區,沒有不分區的婦女保障名額,79席當中男性是女性的兩倍以上,女性佔32%,連三分之一都不到。



單以數量和比例來看,婦女保障名額並不多,而以選舉結果來看,女性參政的比例依然遠低於男性。所謂的女性參政機會和男性差不多,恐怕是倖存者偏誤[1],論者往往只看到了如蔡英文或是呂秀蓮等登上大位的女性參政者,未能看到在其他的政治場域,女性掌握權力的比例仍遠低於男性。



婦女保障名額的存在除了表面上增加參與政治的女性數量,也有期待這些女性在政策考量和商議時,能夠加入不同於男性本位的意見和需求的用意在。不過,其實女人進國會也不見得能夠對於婦女權益有助益、能以非男性本位思考,許多女性政治人物在性別立場上也非常保守,甚至是特定家族利益的代言人。

認為女性參政機會和男性差不多的論者,往往只看到登上大位的女性參政者。(圖片來源/呂秀蓮FB、蔡英文IG)

縱使如此,憲法增修條文保障這樣非常非常基本的規範,仍有其意義。對筆者而言,最關鍵的意義在對於台灣的小女孩來說,增加他們可以投射的對象,用國家制度讓成長中的年輕女性知道,女人也是可以追求權力、掌握權力的角色,而非總是擔任輔助的工作。女人除了是被動等待白馬王子的公主以外,也可以是女王,正如迪士尼這些年女性卡通角色的變化。



然而,為何女性參政的比例低於男性呢?有人會說是女人不愛從政,真的是如此嗎?從本屆正在參與選舉的女性所受到的遭遇就可以看出來,女性參政需要面臨更多針對性與性別的攻擊。從民進黨立委參選人賴品妤被謠傳「陪睡一晚多少錢」,到基進黨不分區參選人吳欣岱粉絲專頁有人留言「大腿間一個洞可以給台獨當性奴」,再到蔡英文被說是「沒人要的老女人」、陳菊是「大母豬」,針對女性政治人物的性攻擊俯拾皆是。

新北市第12選區立委參選人賴品妤曾被謠傳「陪睡一晚多少錢」。(圖片來源/賴品妤FB)

又或是,明明批評柯文哲的人當中,有許多男人,柯文哲偏偏要挑范雲說他是「囉哩八唆」替女性對他的批評貼上一個不理性的標籤。在我們的社會能夠用同樣的態度對待女性政治人物之前,恐怕很難說女人到底「喜歡」還是不喜歡從政了。畢竟,如果連起始點都不相同,哪有什麼好討論喜歡還是不喜歡的?



但縱使如此,筆者個人依然認為整體環境漸漸地在改變當中。本屆選舉中看到了許多知名的女性願意投入政治,例如鄧惠文、于美人、成令方教授;也看到有更多女性在媒體上得到了曝光和更多的政治權力及話語權,例如劉宥彤、范雲、李佳芬。無論他們的立場與表現如何,至少開始有更多女人在政治場域嶄露頭角。



平等從來都不只是有同樣的起跑點,更是在過去不平等的地方有所補足,若以此實質平等的定義來思考平等,婦女保障名額一點都不是過度保護,台灣社會可以為女性參政友善而改善的地方,還多著呢。


[1]倖存者偏誤(英語:survivorship bias),是一種邏輯謬誤,選擇偏差的一種。過度關注「倖存了某些經歷」的人事物,忽略那些沒有倖存的(可能因為無法觀察到),造成錯誤的結論。


周芷萱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