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彭紹宇專欄|《返校》:只有在自由的土壤,才能拍出那些不自由的故事

    2019-09-22 13:40 / 作者 彭紹宇

    1949年開始的戒嚴時期,開啟38年壟罩台灣的白色恐怖統治,是許多老一輩台灣人的集體回憶。威權體制下的窒息年代,人人自危的各自為敵,多少無辜冤魂受盡凌辱和不義處刑,本應化為豐沃的刻畫對象,這些故事卻大多僅活於鄉野傳說。




    談及那些屈指可數的白色恐怖電影,其實皆在台灣影史中占有一席之地。1991年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獲頒金馬最佳劇情片,1994年萬仁的《超級大國民》同樣提名多項金馬獎,在此之後,台灣電影卻噤聲般沉默了二十多年,主流電影不敢觸碰,政治議題如禁區,先遑論能否過對岸電檢,當作品稍與政治擦邊,島民便忙著呼喊「分化撕裂」、「藝術歸藝術……」,同時又矛盾地,羨慕著鄰國的歷史反思力道。

     

    自遊戲改編的《返校》電影版已於日前上映,圖為飾演女主角方芮欣的演員王淨。(圖片來源/返校 Detention 電影版粉絲專頁)

    等了好久,終於在2019年,我們有了《返校》。



    這是部得以一窺台灣電影工業的成果作,暫擱議題設定,新銳導演徐漢強與《紅衣小女孩》、《天黑請閉眼》編劇簡士耕、傅凱羚的編導組合,拉提全片質感營造,技術面更是上乘,或許有人說它是這個時代的《牯嶺街》或《超級大國民》,但若全然以經典來期待《返校》,相較直白的敘事風格與過往多隱晦暗喻大相逕庭。魔幻手法仰賴強大後製、動畫與特效化妝技術,非線性敘事則考驗編劇與剪接功力,配樂同樣可圈可點,盧律銘的弦樂使氣勢再上層樓。



    《返校》從遊戲走向電影,除了與任何小說改編電影一樣,肩負著得同時滿足原玩家與新觀眾的雙重標準,台灣前無古人的首部遊戲改編IP,更需避免觀眾有在「破關解任務」的先天硬傷。因此,《返校》的缺點也來自於此,有些人物淪為功能性角色,部分遊戲痕跡到了電影裡顯得不太自然。論及選角,男女主角氣質對了,本身就不會失分太多,女主角王淨甚至有看見《牯嶺街》中小明的錯覺,只是口條都可以更好,倒是傅孟柏飾演的張明暉老師特別突出,發揮空間雖有限,純熟演技有將之撐起。

    電影中因讀禁書而被捕的讀書會。(圖片來源/返校 Detention 電影版粉絲專頁)

    談《返校》,怎能不提政治?片中因讀禁書而被捕的讀書會,學生們讀的可不是什麼共黨思想或革命大論,禁書書單被禁的理由千奇百怪──日本作家廚川白村的《苦悶的象徵》因譯者魯迅而被禁,印度文豪泰戈爾詩作《漂鳥集》因作者支持印度獨立運動而被禁,俄國小說家屠格涅夫的《父與子》則由於當代「反共抗俄」,也跟著被封入箱中。



    寧枉勿縱的年代就是如此,即便《返校》不像《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或《1987》是單一史實事件改編的作品,其中敘述的歷史可一點也不誇大。



    攤開歷來學校白色恐怖事件,1949年因「單車雙載」爆發警民衝突的四六事件,左傾思想進入校園,實為對腐敗國民政府積累已久的怒氣宣洩,為白色恐怖鳴第一槍,不久便實施全島戒嚴;1951年台南工學院(國立成功大學前身)學生曾錦堂參加讀書會被逮捕,遭槍決時年僅21歲;1947年的光明報事件則是《返校》明確參考的案例,可說是較清晰的電影原型。起因於基隆中學校長鍾浩東(作家鍾理和胞弟)組織地下讀書會,由才子呂赫若創辦刊物《光明報》(電視劇《台北歌手》即講述他的故事),並與國文老師藍明谷共同發行,內容多抒發對國民黨政府的不滿,被捕後鍾與藍均遭槍決,呂則逃亡多年逝世,三人過世時皆未屆不惑。值得提的是,刊物東窗事發來自一位黨員王明德(議員王世堅之父)藉由寄刊物追求女子,遭破獲後供出黨員名單,此與《返校》中方芮欣因嫉妒而告密全然顛倒。

    誰才是告密者?誰才是殺人兇手?《返校》將當年白色恐怖的傷痛重新揭露。(圖片來源/返校 Detention 電影版粉絲專頁)

    誰才是殺人兇手?在當權者可以任意將百姓性命掐於指尖的年代,殺人的不是告密者,而是整個國家機器的共犯結構,為什麼台灣在《超級大國民》後,等待了25年才有《返校》?片中警總帶有鏡面的臉,映照出自我審查依然存在,後遺症使我們多年來摀住嘴巴,老一輩源於善意或不想惹事,年輕一代因從沒聽說或無意瞭解,那些蒼白的姓名就此散落於六張犁亂葬崗,那些冤魂也就被遺忘在馬場町無人聞問。



    《返校》是座負罪者的輪迴獄牢,逃脫的鑰匙不是遺忘而是記得,轉型正義從不是為了撕裂,受難者、家屬與社會的集體失語,就能讓這些歷史成過眼雲煙嗎?幸有愈來愈多燈光照向這些暗處,創傷無法彌補,但唯有人們不輕易忘記、不怕討論、不畏尋覓真相,傷疤才能癒合,再談所謂原諒。



    這個時代能有《返校》這樣的電影,是件很了不起的事,要知道只有在自由的土壤,才能拍出那些不自由的故事,台灣的轉型正義確實又跨了一步,但我們都還能做得更多,還能做得更好。



    彭紹宇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