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冬至吃湯圓一吃三千年,紅白小湯圓與包餡湯圓,今晚你選誰?

    2018-12-14 14:38 / 作者 黃宜稜

    說到冬至,一定會想到湯圓,紅白小湯圓跟著甜湯或麵線一起煮,可以吃到截然不同的滋味;而包餡湯圓無論是花生、芝麻或是創意的抹茶、奶茶口味,各自都有擁護者。但你知道嗎?冬至吃湯圓的習俗,其實已經流傳了三千年了!

    沒有包餡料的紅白小湯圓(圖片來源/Ianbu,CC0授權)

    冬至意義重大:團圓、祭祖、祈福、迎接陽氣都在這一天

    冬至在一年24個節氣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為這天太陽會直射南回歸線,對於身在北半球的我們來說,是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日子,古代人認為這是所謂的「極陰之日」,只要過了這天,陽氣就會開始變旺,所以每年冬至都會放假,並舉辦慶典準備迎接陽氣。



    不過,為什麼這天要吃湯圓呢?因為古代只要有節慶來臨,就會用糯米做成各種點心來慶祝或祭拜,而《周禮.春官》中更記載了「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 ,代表冬至這天會祭祀鬼神,據說當時就會將糯米做成圓滾滾的形狀,紅色象徵金子、白色象徵銀子,討個吉利(也有一說是紅色代表吉利、白色代表潔淨)。不過當時的湯圓比較大顆,並且有包上餡料,紅色大多是甜的,包上芝麻或豆沙;白色則是鹹的,包上鮮肉。



    至於長輩常說「吃湯圓會長一歲」,其實是以前過年的第一天並不是大年初一,而是冬至,才會說這天吃完湯圓就長了一歲,不過根據《史記》記載,西漢武帝上任後推行新的曆法,才正式將冬至與過年分開。

    古代吃的包餡湯圓,或許有點類似今天的桂冠湯圓。(圖片來源/桂冠實業官網)

    買不起餡料 意外造就沒包餡的台灣紅白小湯圓

    直到明朝,許多漢人來到台灣開墾,也將吃湯圓的習俗帶來,不過當時的台灣人很窮,買不起餡料,食材也很貧乏,大家只好捨棄餡料,簡單將糯米搓成小小顆的圓球狀,就演變成我們現在所吃的紅白小湯圓。



    不過隨著老字號食品大廠桂冠推出包餡料的湯圓,並搭配強力的廣告宣傳後,讓湯圓走出冬至,進入台灣人的日常餐桌;近來,義美更將台灣無人可以抗拒的奶茶包入湯圓,掀起一波討論熱潮。

    義美奶茶湯圓(圖片來源/《太報》資料庫)

    湯圓是包出來的、元宵是滾出來的

    不過,許多人常將湯圓跟元宵搞混,甚至認為元宵其實就是有包餡的湯圓,但湯圓與元宵其實從做法就完全不同。製作湯圓要使用糯米粉加水揉成糯米粉團,或是將糯米粉團做大塊一點,在中間包入餡料,這種糯米團水分較多、質地較細緻。而元宵則是直接將餡料切塊、沾水後,放在糯米粉中搖晃滾動,讓餡料外層沾上糯米粉,並且不斷重複這兩個步驟,因此餡料可能會加入豬油或麥芽糖,讓它硬一點,外皮則是吃起來比較鬆軟、形狀不太規則。



    看完冬至的由來,也知道湯圓跟元宵的差別後,今年冬至,不妨拋棄熱量,不要擔心變胖,快樂地享受吃湯圓這項流傳千年的文化吧!



     



    元宵的做法





    影片來源=《食力 foodNEXT》

    更多太報報導

    冬至不只吃湯圓!澎湖人還吃「雞母狗」

    傳統台灣糕點大全:擁有百年歷史的台中異香齋

    黃宜稜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