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打完疫苗摸到乳房硬塊竟已罹癌 免疫治療8+9扭轉復發風險

    2022-10-25 15:34 / 作者 施書瑜

    一名43歲女性在接種新冠疫苗後卻在乳房摸到腫塊,前往就醫檢查,才發現有2.2公分橄欖大小的腫瘤,確診為「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事實上在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第1位就是乳癌,而早期大家都把「三陰性乳癌」與「治療困難」畫上等號,專業醫師表示,目前的醫療進展,只要相信專業,接受免疫治療並配合術前前導性輔助治療,術後繼續輔助治療,有助減少復發風險。



    受到年紀老化、初經早或停經晚、肥胖和運動缺乏等因素影響,台灣乳癌發生率近32年成長逾4倍,據國民健康署108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女性標準化發生率已上看813(單位;每十萬人口)每年約增加1萬5千名乳癌病友,其中「三陰性乳癌」占比約10到15%。



    據了解,該患者得知罹癌時,感到恐懼又挫折,也曾網路搜尋癌症相關資訊,她表示,當時看到5年存活率,覺得人生希望渺茫,也覺得對不起母親,自己竟把身體照顧到生病,不過她仍選擇認真積極面對,並聽從醫師建議,手術前先接受8次免疫藥物合併化療,手術時已查驗不出癌細胞,術後持續9次免疫輔助治療,以降低復發風險;目前她已即將從治療中畢業,邁向幸福的嶄新人生。



    乳癌不只一種!認識「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



    台灣外科醫學會理事長侯明鋒表示,罹患三陰性乳癌,別過度害怕!雖然過去乳癌病友常將「三陰性乳癌」與「困難治療」畫上等號,然而臨床發現有一群「腫瘤介於1-2公分且合併淋巴轉移」或「腫瘤大於2公分,無論淋巴是否轉移」的「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病友,採取傳統化療後較容易復發,研究顯示約3成病友可能會在5年內復發,但隨著免疫治療問世和介入,術前予以前導性輔助治療8週期,術後繼續輔助治療9週期,有助減少復發風險。




    圖片
    台灣外科醫學會理事長侯明鋒(右)與高雄大同醫院副院長陳芳銘分享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的醫學新知。施書瑜攝




    評估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治療成果的兩大關鍵指標就是「病理完全緩解(pCR即為手術檢體檢測不到癌細胞)」和「無事件存活期(EFS)」;高雄市立大同醫院副院長陳芳銘說明,最新國際治療指引指出,根據一項共收錄1174位病人的隨機分組、雙盲、多中心、安慰劑對照試驗,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病友若在手術前以免疫治療藥物搭配化療,有機會提升「病理完全緩解率」至超過6成減少手術切除的範圍。




    圖片
    台灣外科醫學會理事長侯明鋒。施書瑜攝





    圖片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副院長陳芳銘。施書瑜攝




    且患者在手術後接續免疫藥物的輔助治療約半年,有助消滅手術後仍殘存的癌細胞,提升無事件存活期,同時降低近4成遠端惡化或復發風險,有機會追求更長的存活時間;陳芳銘強調,無論早期或晚期,近年3陰性乳癌治療皆已有明顯進步,再加上國內許多醫院都有專業的乳癌治療團隊,提醒病友相信專業,就近尋求協助,不要誤信坊間的錯誤資訊、自己嚇自己,並諮詢使用各項治療包括免疫治療的可能性,只要積極配合醫囑,都有機會追求更好的治療效果,迎向更精彩的人生。




    施書瑜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