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快訊/米酵菌酸確定改名!王必勝:專家會議決議改音譯「邦克列酸」

    2024-04-03 14:00 / 作者 胡順惠
    衛福部今天召開寶林案第二次專家會議。翻攝自王必勝臉書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引發全民恐慌,「米酵菌酸」來源尚待釐清,衛福部次長王必勝今(4/3)日召開專家會議討論,下午2時出面透過記者會說明最新進度。

    王必勝表示,Bongkrekic Acid的名稱在會議中決議更改,因為中文翻譯「米酵菌酸」不到位,容易對主要食物造成誤解,產生不必要誤解或恐慌,有人建議椰黍但也會影響其生意,最後決定音譯,改成「邦克列酸」。

    關於臨床治療部分,王必勝說,27日專家會議討論,建議透過「血漿置換術」(plasma exchange) ,把毒素置換出來是最有效的,因為還沒有解毒劑,看起來是最有效的方法,跟洗腎不一樣,因為物質洗腎洗不出來,會中醫師有查文獻,這方式比洗腎好,會請照顧重症病人的醫院參考使用,雖然證據仍然不足,因為病例非常少,不過同一時間希望臨床單位搜集臨床資料,治療時能搜集,可以作為未來這類事件治療、國際參考。

    王必勝直言,唐菖蒲伯克氏菌本來就存在環境中,有四個亞型,只有一個亞型「椰毒病原型」是唯一會產生「邦克列酸」,是否有在環境或食品中還要再研究,台灣目前自然環境跟食品分布狀況如何,針對菌的特性進一步研究。

    民眾如何預防部分,王必勝說,一般性指引是簡單預防,第一、對病毒細菌預防方式,第二、環境方面,該冰的要冰,環境溫度不要過高,食藥署會製作懶人包;至於針對製造業餐廳的詳細指引,要等到細菌學證據比較多後,才會有比較細緻的準則出來,請食品專家能一邊搜集一邊制定。

    王必勝指出,3月28日到寶林茶室A13採8個環境檢體,目前為止沒有生長,應該是陰性,因為廚房經過清理還要再長出來機會比較少,專家有建議用細菌的DNA鑑定方法,看是否能找到細菌片段,會再努力整理看看;廚師採14個檢體、北市3月24日針對4個拭子檢體都還在培養。

    王必勝指出,細菌培養沒有長出來,有長還要做後續繁複程序,第二層培養機鑑定分析,應該還需要5至2週 ,不過今天是陰性就先對外說明;檢驗以外,也請臨床端注意,檢驗量據新北市轉述,六都都有買標準品,如果可以驗請食藥署轉給實驗室,把檢驗量能建立起來,臨床端急性肝衰竭要提高警覺,趕快驗出來就能儘速挽救人命。

    至於重症個案有嚴重的肝、腎衰竭情況,醫院正評估是否要進行肝臟移植手術;王必勝表示,肝功能是否能自行恢復,目前4個都還在很危急狀態,醫療院所都還在評估中。

    本案是否成為懸案?王必勝說,本案是很明確的邦克列酸中毒事件,重點是菌不一定能找到,介子、環境檢警都在調查,在結果出來前不需多加揣測。
    胡順惠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