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大學生較10年前僅「數位能力表現好」 民調:74%教授憂要求嚴格評鑑就差

    2023-10-28 12:13 / 作者 張羽緹
    基金會董事長黃昆輝(中)表示,學生對未來感到茫然、各方面表現差,是非常嚴肅的問題,呼籲各界正視。中央社
    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今天(10/28)公布一項「大學教授眼中的大學生」民意調查顯示,教授眼中的大學生對未來感到悲觀、茫然、不知學習的意義,且近7成5的教授認為,大學生相較於10年前,僅數位能力表現較好。而學生選課主要的考慮因素是容易及格或拿高分,如果要求嚴格,學生對教師的評鑑就會比較差。

    基金會董事長黃昆輝直言,2013年教育部發布「教育部人才培育白皮書」,規劃2013年至2014年的關鍵10年,要培育具國際競爭力的優質人才。畢竟高等教育的成敗對產業發展和國家競爭力有巨大影響,然而10年過後,教授眼中的大學生,普遍對未來仍然感到悲觀、茫然,各項能力表現差,顯然白皮書的理想並未實現,「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

    該項調查問及學生選課的主要考慮因素(複選),67%教授認為是「容易及格或拿高分」,48%選「課業負擔輕鬆」,僅有43%選「課程內容充實」,27%選「授課老師的聲望」。黃昆輝表示,其中還有74%教授認為如果上課評分嚴格,學生對老師的評鑑就會比較差。對於缺課、遲到早退、上課睡覺或吃東西、玩手機或分心等情況,都有過半教授認為嚴重。超過6成的教授不滿意學生的學習責任感、挫折忍受力及上進心。

    基金會民調小組召集人郭生玉表示,基金會曾針對大學生的學習滿意度、理想抱負、經濟生活進行調查,這次從教授的觀點了解大學生,透過網路問卷調查大學教授。調查題目共12題,調查時間長達1.5個月,共寄出電子信件4380份問卷,也透過社群媒體,回收有效樣本446份,公立和私立約3比2。

    基金會民調小組委員馮清皇分析,少子女化趨勢下,教授為保教職工作,不論公、私立學校,都可能會有「不該給糖卻給糖」的情形;而學生缺課、上課吃東西等情況,則是在私校的情況比在公校嚴重。

    馮清皇說明,教授認為學生表現好的比率依序為:數位能力(74.7%)、道德品格(41.9)、創新能力(35.4%)、雙語能力(28.9%),但對大學生學習態度感到滿意的比率均在4成以下:學習責任感(32.5%)、上進心(30.3%)、挫折容忍力(24%);而教授認為現在大學生比10年前表現差的項目,依百分比高分低順序為:基本學術能力(78.9%)、自主學習能力(64.8%)、問題解決能力(56.5%)、人際互動能力(54.2%)、創新能力(31.2%)。

    另外,83.2%教授認為學生玩手機或分心情況嚴重,私立大學有92.3%,公立大學也有76.9%。還有65%教授認為大學生報告抄襲、拼貼網路資料的情況普遍,47%會擔心學生依賴生成式AI(人工智慧)完成作業。

    高苑科技大學前校長、台南大學教授曾燦燈也為學生的品德感到擔憂,他透露某一次上課時點到一名在睡覺的學生,連喊2次名字都沒有回應,學生居然大聲喊:「老師,我在睡覺,不要吵我啦。」他建議,大學應考慮設置「入學即就業」班,學習內容和業界百分之百結合,讓學生找到未來明確的目標,學習興趣、態度及意願都會比較好。
    張羽緹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