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當我們整天膩在一起:談大學生返家後面對的親子壓力

    2021-05-25 19:04 / 作者 陳玠婷

    「欸小明,你不要整天都在看電腦,出來跟家人聊天啊!?」



    「小美,你明年就要畢業了,你畢業之後要幹嘛!?」



    「阿誠,你這樣整天在家無所事事,要不要找一點事情做啊?」



    「阿華,你整天作息亂七八糟,今天給我早一點睡喔!」



    疫情嚴峻,連帶著影響到人們的生活型態。在家工作成為常態;許多大專院校也宣佈全面改為線上教學。不少大學生必須從本來熟悉的校園(上課教室、宿舍或外宿),搬回看似熟悉,卻有些陌生的家裡。因為疫情關係,親子有了更多時間必須長期共處在同一個屋簷下。之於不少學生來說,這其實形成了另一種壓力——該如何與家人朝夕相處?




    圖片
    因疫情影響許多大學生停課返家,想擁有自己的時間卻難免感到一股親情壓力。(圖片來源/Unsplash)




    雖然因疫情而提早返家,看似與寒暑假類似,但在心理感受上仍有明顯落差。畢竟,以前的長假有「往外移動」的空間與彈性。但近期因應防疫策略,大家幾乎都得待在家中。親子如何好好相處,儼然成為每個家庭的課題。



    因為相處時間變長,引發更多衝突,是我們在臨床上發現的另一種「疫情引發的壓力」。以大學生為例,大學是一個人從青春期邁向成人期的階段,父母一方面希望孩子獨立,但內心對於「孩子到底獨立了沒」卻不這麼有信心。



    升大學是許多孩子第一次長期離開家庭的轉捩點。爸媽多半認為這是個讓孩子練習獨立的好機會。長假時,孩子回到家,偶爾再來關心幾句。原本這種還能保有一點「距離美」的相處模式,這陣子因疫情而被中斷了。雙方相處時間一久,爸媽「看到的」東西多了,難免又開啟「關心模式」。面對父母突如其來的關心,對已稍微習慣獨立的大學生來說,也難免有些壓力。



    爸媽在家時常有些「看不慣」的狀況,都可能成為雙方爭執的原因。如:搞不懂孩子最近到底在幹嘛?是在上網還是上課?學校放暑假了沒?如果沒有,那為什麼感覺整天閒閒沒事做?整天相處下來,當行為被大人視為「浪費時間」的話,雙方會有不悅情緒也是難免。



    此外,在家時間一長,父母也想到了一些可以「關心」的問題。時常一關心,就不小心踩到孩子的痛點。像是:「畢業之後要幹嘛?」、「以後要做什麼?」、「要唸研究所嗎?還是直接去工作」等。這些大學生已經許久未碰觸、沒有認真面對的煩惱,一下子被打開、逼著去面對,也是許多大學生踏入家門之後的壓力。



    針對上述現象,下面想分享三個可能有幫助的應對策略。



    第一招:用具體作為安頓自己,也讓父母安心



    請記得,關心多半是出於內心的不安。一個有效減輕爸媽擔心的好方法就是:「看起來有在做什麼」。大學生不妨妥善規劃這一段「突然出現的空檔」。除了線上學習、進修閱讀、自我精進之外,培養一些需要你過去沒時間累積的專長(善用網路)、學習投資理財、規劃未來生涯,都很適合。在專心投入事情的過程,也能有效舒緩自己感受到的焦慮。此外,不妨主動跟父母分享自己近期的時間規劃,相信能有效減少爸媽「關心你」的頻率。



    第二招:主動參與家庭活動



    家庭運作仰賴成員之間的分工。採買食物、整理家中環境、打掃、洗衣⋯⋯主動分擔家事,或趁機培養以前不擅長的家務能力,正是時候(及早練習,避免未來自己下廚不小心切到手指的慘劇發生)。



    第三招:發揮年輕人優勢,搶先一步關心爸媽



    家人之間的互動也十分重要。或許你不太習慣硬聊些什麼,但與疫情有關的訊息,多半很適合作為話題。年輕人對部分疫情資訊,可能掌握得更精確、更即時。以下話題都值得一聊:如何辨識疫情相關假訊息、教爸媽使用實名制、教爸媽用網路採買生鮮雜物⋯⋯這些都是好聊也不尷尬的好題材。



    記得,在你主動關心爸媽時,爸媽就可以放下「關心者」的角色,變成一位「被關心者」。定時、定量的偶爾閒聊幾句,更是家人之間相處最好的潤滑劑。



    願台灣順利度過這次疫情難關,也願所有爸媽與孩子在家相處時,都能慢慢找到彼此舒服的平衡位置。

     



    (本文為合作專欄,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陳玠婷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