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大學指考放榜…考上第一志願就成功?韓劇揭亞洲教育黑暗面

    2019-03-08 09:22 / 作者 宋秋美

    去年底(2018)在韓國播出的連續劇《Sky Castle天空之城》,沒有偶像演員貼金,以平均收視率22.3%,超越《鬼怪》,成為韓國有線電視台的最高收視紀錄。



    《天空之城》講述韓國社會金字塔頂端,父母使出各種手段,目的讓孩子成為社會菁英。之所以會引起大眾的關注,或許就是因為你身邊都有個他/她,更有可能的是,你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考進韓國最高殿堂,卻成為心靈的桎梏地獄

    中華文化中「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在《天空之城》被完美詮釋。S、K、Y分別代表首爾大學、高麗大學、延世大學,上流社會的父母竭盡所能讓自己的孩子擠進這片「天空」;城堡象徵有錢有權的豪華住宅,也像是孩子們的囚獄。



    故事的開頭,資優生朴英才考上首爾大學醫學系,人生勝利組正要發光,沒想到,卻突然離家出走,刻意留下「仇恨日記」,而日記內容讓他的母親心碎,進而擁槍自盡。人人稱羨的幸福家庭瞬間幻滅。

    朴英才考上首爾大學醫學系,接受鄰居們的盛宴慶祝。(照片來源/JTBC)

    《天空之城》主題圍繞著補習教育。劇中某銀行替VVIP舉行升學說明會,家長可以挑選「코디」(Codi,考試協調員)在孩子身邊長期教導,父母不惜花上大把鈔票,不管搜集學校模擬考試題、社團活動表現,甚至處理考生的情緒問題,只要讓學生考到第一名,考試協調員統統幫你搞定。父母認為只有考入名門大學(尤其是首爾大學),子女才能獲得上流社會的入場券。

    韓國社會與戲劇不謀而合

    在《天空之城》播出後,電視台針對韓國就職者,詢問小孩需要私下輔導的必要性,有71%的人認為,非常需要私立補習──現實與戲劇對於補教文化的觀念不謀而合。



    長居首爾的部落客凱莉表示,目前韓國的高級住宅地段在江南區,但又分為兩部分:江南狎鷗亭(강남의 압구정동)與江南大峙洞(강남의 대치동)。韓劇中的教育文化是對準了江南大峙洞。



    大峙洞中,最有錢的區域就屬은마아파트(Unma apartment),但周遭大多未經都市更新,經濟快速起飛的韓國,培養許多法律或是醫生等專業人士,在은마아파트很容易找到他們的身影。雖然稱得上有錢,富裕程度與狎鷗亭的家庭註一仍不能相提並論。大峙洞的父母認為教育是成功的途徑,希望小孩複製模式,鞭策小孩走在「考高分」的道路上。



     



    註一:狎鷗亭通常都是1970年代置產致富的家庭,並創立家族企業,家長通常會送小孩出國留學,增廣見聞,為接管家族企業做準備。

    韓國教育體制下,學生為了考進好學校,下課後到補習班報到是日常。(示意圖來源/sunykorea CC授權)

    追求好成績,造成親子關係破裂

    在追逐功成名就的戰場上,受傷的不只有孩子。《天空之城》還揭示婚姻關係與教養問題。上流社會的貴婦,看似人生勝利組,卻面臨內憂外患。因為未替夫家添男丁,而遭受婆婆冷眼以待,媽媽只能努力栽培女兒,希望能在婆家抬得起頭;在丈夫的權威之下,母親必須逼迫孩子苦讀;在各種政商名流的社交網中,還要扮演替丈夫維繫人脈的角色。



    母親吞忍一切,活在「女性就該相夫教子」的社會框架中,也因為婚姻中的男女權力不對等,讓女性常常處在委屈隱忍的狀態。然而,當父母一廂情願逼孩子唸書,認為都是「為了孩子好」,將自己的價值觀投射在孩子身上,造成孩子的仇恨與反抗;父母則心寒、認為子女不孝。種種善意的出發點,竟造成小孩與父母之間隔了一道互不諒解的心牆。

    台灣教育現況猶待改善,終結放榜聯署發人深省

    對照台灣的教育體制,是否也覺得似曾相識呢?



    《天空之城》的上流社會離我們很遙遠,但是對於追求漂亮成績單,台灣社會也「不落人後」。截至2018年,全台的補習班總數為17,431家,甚至比全台連鎖便利商店數還多。父母抱著望子成龍的心態,將孩子送入收費昂貴的補習班。但也產生學生過度仰賴考前補習班做重點整理,上課反而不專心聽講,使學校與補習班的教育角色本末倒置。



    為了終止過度重視學科分數的教育文化,近來台灣學生挺身為教育現況投下震撼彈。今年2月大學學測放榜前,高雄中學與高雄女中學生發起「終結放榜新聞:拒絕成功模板,停止製造神話」連署。連署聲明表示,放榜新聞傳遞的訊息再製了升學主義對「成功」的想像,把這兩個字定義在「取得好成績」的框架裡,為了追求被社會重視的高分科系,反而扼殺了更多元的自我實現可能。

    由高雄中學、高雄女中學生聯合發起終結放榜聯署,邀請高中職校長簽署聯署書。(照片來源/風狗浪.港都學生思潮粉絲專頁)

    連署引發不少回響,包括台大教授葉丙成等學者,以及人本教育基金會、全國私校公會等教育團體都紛紛響應。葉丙成教授在臉書的呼籲,更是發人深省:




    報榜新聞之惡,不在於學生是否被強迫受訪。而是在於經過鋪天蓋地的報導,「滿級分人數」跟「第一志願人數」變成了台灣大部分家長唯二用來衡量學校好壞的共同指標。



    用心辦學的高中,無法得到應有的肯定。



    擔心生存的高中,把「滿級分人數」跟「第一志願人數」變成學校教學的重要指標。



    到頭來,高中都沒辦法安心的去做好的教學(好的教學不等同考大學一定考得好)。高中教育的目的



    繼續被認為就只是讓學生能考上大學就好了。



    考上大學就好,這真的是你我心目中的高中教育的目的?



    高中必須要有自覺,唯有一起從這樣的桎梏脫離,讓自己不再被唯二指標綁架,才有機會讓好老師們放心去做心目中的好教學。台灣的社會也才有機會開始思考,除了這兩個指標,我們是否有別的方式來衡量一個學校的好壞?



    這才是台灣教育邁向未來改變的開始。


    宋秋美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