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最萌的外交方式:帶你一窺動物外交歷史

    2019-01-14 16:28 / 作者 宋秋美

    在2016年12月,俄國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舉辦元首高峰會談,普丁是出了名的愛狗,於是日本有意再送一隻公的秋田犬給他。但是遭普丁拒絕。



    時任日本內閣官房副長官萩生田光一表示,普丁拒絶這一提議,但沒有說明背後原因。不過,無往不利的動物外交,竟然吃了閉門羹?



    回顧10年前,也剛好是團團、圓圓初到台灣,這象徵當時馬政府與中國維持和平關係。綜觀古今,動物外交確實促進兩國良性的外交互動。那動物外交是從何時開始?中國又是何時實施「貓熊外交」的呢?

    秋田犬、貓熊外交前,還有長頸鹿外交?

    動物外交無法得知最早源於何時,但歷史記載可追溯至十九世紀埃及的「長頸鹿外交」。



    1820年代晚期,當時隸屬於鄂圖曼帝國的埃及,總督穆罕默德‧阿里(Muhammad Ali)將三頭長頸鹿分別送給了法國、英國和奧地利,希望藉此拉攏歐洲列強來制衡蘇丹權力。

    《The Camelopard, or A New Hobby》(1827年)英國國王查理十世與她的女僕坐在長頸鹿身上。(圖片來源/Royal Pavilion & Museums, Brighton & Hove)

    其中送給法國的「莎拉發」是法國第一隻長頸鹿,這種脖子超長的生物在法國造成大轟動,光是在里昂,就吸引三分之一的人口前往動物園觀賞。



    英法兩國更引起了「長頸鹿風潮」,奧地利出現了音樂劇《維也納的長頸鹿》(Die Giraffe in Wien);奧地利的婦女流行「長頸鹿式」的髮型;還有衣服、手環和耳環,甚至用長頸鹿花紋的壁紙裝潢房間。

    帶著長頸鹿髮型的婦女。(圖片來源/Royal Pavilion & Museums, Brighton & Hove)

    中國靠貓熊外交打天下

    當然,動物外交不只在於展現友好的國際交流,而「送」這個舉動,意味著某種經濟關係、政治利益的交換與拉攏。



    歷史記載貓熊外交是在唐代,據日本《皇家年鑑》記載,在武則天執政時期(685年),她就曾送給日本天武天皇2隻「白羆」和70張「白羆」毛皮。據大貓熊專家胡錦矗考證,此「白羆」即今之大貓熊。



    從1957年開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採取政治性贈送手段進行「貓熊外交」。先後有蘇聯、朝鮮、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西班牙及墨西哥等九國接受過中國贈與的24隻大貓熊。



    1982年,為了保護瀕臨絕種危機的貓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宣布從此停止贈送大貓熊。從1984年起,改用支付租金的方式租借貓熊到世界各國,最多也只能借10年。不過,飼養貓熊花費不貲,去年底就曾傳出馬來西亞欲歸還於2014年(協議於2013年簽訂)才租借的兩隻貓熊。

    團團、圓圓於2008年來台,台灣成為貓熊外交的國家之一。(照片來源/新華網)

    至於,在2008年來台的團團、圓圓就是動物外交的經典例子。其實早在2006年就已經基本確定團團、圓圓來台事宜,但最終因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統戰」問題,導致台灣拒絕此事。延至2008年馬英九上台後,才輸入貓熊至台灣。



    兩隻大貓熊來台,象徵馬政府與中國政府兩岸關係和平,另一方面也因為貓熊以團團、圓圓命名帶有「回歸」的意涵,當時台灣也引發了一陣熱烈討論。



    時至今日,團團、圓圓已在台10年,更在2013年7月產下「圓仔」。其實動物的世界很簡單,複雜的是外界賦予動物外交的政治、經濟意涵。

    宋秋美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