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六四學者何曉清遭港府拒簽:最大紅線就是沒有紅線

    2023-11-03 12:53 / 作者 國際中心
    加拿大籍華裔學者何曉清申請延期工作簽證,遭香港當局拒絕。翻攝香港中文大學網站
    加拿大華裔學者何曉清長年研究六四天安門事件,原為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副教授,上月卻因遭港府拒發簽證,被中大立即解聘。她受訪表示,自己親身經歷六四到香港國安法,內心一直籠罩恐懼的陰影,因爲「根本不知道紅線在哪裡」。不過她強調,對中國年輕一代推動國家的自由開放充滿希望。

    何曉清生於中國廣州,1989年六四天安門屠殺事件發生時,還是17歲中學生的她曾在廣州參加遊行。

    她大學畢業後,1998年負笈加拿大,取得多倫多大學博士學位,之後赴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擔任研究員,博士後十多年的研究都圍繞六四事件。2010年起她在哈佛大學連續5年開設「天安門運動歷史與記憶」課程,有三年獲頒卓越教學獎。

    2019年,何曉清在余英時等多位學者推薦下成為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副教授,之後兩年都獲得中文大學文學院傑出教學獎。她的首部著作是《天安門流亡者:中國民主抗爭的呼聲》,獲亞洲協會(Asia Society)選為2014年有關中國的五本最佳書籍之一。

    何曉清表示,她2019年順利取得為期兩年的香港工作簽證,2021年也獲續簽,但2022年7月應中大推薦赴美研究時,再申請今年6月回港任教的續簽,就遭到香港入境處不斷拖延,直到10月24日才獲入境處通知拒簽,中大10月27日更終止她的教職,且「立即生效」。

    事件經媒體報導後,香港行政長官李家超10月31日回應,當局是根據「當時的政策及原則」處理何曉清的工作簽證。但究竟是什麼原則,她並不清楚,也沒有人和她溝通。

    何曉清接受自由亞洲電台(RFA)訪問時說,等待簽證審核的一年多期間,香港入境處曾要求她交代多個問題並補充文件,包括她與非政府機構和外國政府是否有關係丶她以往在哈佛大學的研究內容和大學的資金來源等,她都積極配合。但最後入境處最後只說 ,「考慮過所有現有資料和周圍情況」,拒批申請。

    她說:「大家都問紅線在哪裡?我覺得,最大的紅線就是沒有紅線。你都不知道紅線在哪裡,所以你總在那裡猜。不是說你做了這個,然後你就會丟了工作,那大家還會決定一下做不做,因爲紅線根本就很不清晰丶很模糊,大家就都在恐懼中去自我審查。」

    在此之前,香港《文匯報》今年2月28日曾刊登建制派的民建聯副主席穆家駿的文章,點名批評何曉清 「散播反中亂港思潮」。5月間,外界也發現她的《天安門流亡者》一書已被香港公共圖書館下架。她被拒批簽證是否與此有關,不得而知。

    何曉清向RFA表示,17歲時發生的天安門事件令她記憶深刻,那是一種存在至今的恐懼,卻也造就了她的堅持。她說,儘管2023年的香港又打擊了她,但不會改變她研究史實的初衷,不會停止對中國和香港政治的關注。

    她也向英國《金融時報》表示,許多人告訴她,留在美國可以自由寫作,不必恐懼,但她真的很想回到香港,「那是我可以到達的最接近中國大陸的地方」。她認為自己的簽證被拒,象徵著「香港知識自由的惡化」,會對研究中國相關議題的學者產生寒蟬效應。

    她向RFA說:「正是因爲這個恐懼太深,所以我不希望我們的下一代也要活在這種恐懼中。如果有一天,我們的年輕一代不再需要爲他的思想丶他的寫作,或者老師教書也不再需要付出代價的話,那我們真正的中國夢大概就是實現了。」

    何曉清也說,她自己接觸到的大陸年輕一代都「非常有想法,越來越開放」,和早年看到的那些「非常盲目的民族主義憤青」還是有些不一樣。

    何曉清表示,自己目前是「無家可歸者」,雖然還不知道未來會落在哪裏繼續進行學術研究,但堅持的道路不會改變。

    她鼓勵人們,不要因為現在中國和香港的境況而放棄追求民主自由,每個人在地球角落上盡力而爲,終究會看到改變的一刻。「種子播下了,自由總會開花。香港維園的燭光沒有了,但是只要我們心裡面有光,我們就不會在黑暗當中。」
    國際中心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