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夏威夷野火】中國社媒充斥陰謀論 稱是美政府故意放火

    2023-08-19 11:20 / 作者 國際中心
    衛星照片顯示夏威夷茂宜島拉海納鎮遭野火吞噬後的慘況。路透社
    夏威夷茂宜島8日爆發世紀野火災情奪走至少111條人命,成為美國百年以來最嚴重的野火災情。美國之音報導指出,中國的社群媒體上充斥著陰謀論,稱此次野火乃美國政府或房地產開發商故意點燃,迫使居民出售土地。

    美國之音記者調查發現,這些陰謀論幾乎全部來自英文社群媒體平臺,包括前名為推特(twitter)的「X」以及抖音國際版TikTok。這些資訊由一些在中國網路有著不小影響力的評論員和博主搬運到了中國社群媒體。

    報導指出,江蘇省南通市官媒《海門日報》控制的微信帳號「海門融媒」發佈了多個有關夏威夷野火的英文社媒短片,其中不少包含虛假資訊。

    一段受到10萬個點讚和轉發的短片中,一名身穿帽衫的短髮女子對著鏡頭表示自己在茂宜島上,並稱這場大火其實是政府通過「氣象系統」(weather system)對當地居民發動的「能量襲擊」(energy attack),已經造成了上千人死亡。

    美國之音記者發現,這段畫面來源於TikTok上一個叫做Stalgia的帳號。帳號的主人就是影片裡的短髮女子。該女子似乎是一名心靈修行者。根據該帳號發佈的其他短片,該女子並不是夏威夷州的居民,她8月初抵達該州。該女子並沒有解釋她對茂宜島大火做出的指稱的根據是什麼。

    大量類似的沒有根據的虛假資訊在各個平臺上傳播著。美國之音記者對一些在中文社媒上傳播最廣的說法和陰謀論進行了查證。

    網傳:鐳射引發大火?
    查證:網上流傳的三張照片皆非拍攝於茂宜島。根據《紐約郵報》和美聯社的報導以及美國之音的確認,一張照片來自於2018年俄亥俄州一家精煉廠的控制性燃燒,所謂的鐳射只是火光在鏡頭下看起來的樣子。第二張照片則來自2018年航天器製造公司SpeceX的一次發射活動,照片的上鐳射狀光線是延時攝影下的升空火箭。另一張“鐳射”照片來自於今年5月份智利的一次變壓器爆炸事故。

    網傳:房子被燒毀,樹木卻依然屹立
    查證:這並非異常現象。三位大學教授受訪時表示,房屋構架和車輛常常是野火燒毀的首要目標,一些植被往往能夠僥倖生存下來。俄勒岡州立大學的克里斯多夫•鄧恩(Christopher Dunn)表示,小木塊比較容易燃燒,但大樹的樹皮和內部蘊藏的水分能夠為其提供一定程度的保護。

    網傳:大火只燒毀了普通人的房屋,卻詭異地繞開了微軟創辦人蓋茲、美國前總統歐巴馬、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等富豪與名人的別墅?
    查證:沒有根據。蓋茲1994年在夏威夷舉辦了婚禮,但他目前並沒有在該州擁有房屋。歐巴馬夫婦在夏威夷的別墅位於瓦胡島(Oahu),而非茂宜島。貝佐斯的確在茂宜島有房產,但所處的地區拉彼魯茲海灣(La Perouse Bay)離被大火燒毀的拉海納鎮(Lahaina)有著一個多小時的車程。

    網傳:政府故意放火,強迫居民賣房賣地?
    查證:沒有根據。事實上,夏威夷州州長葛林(Josh Green)不止一次呼籲受大火影響的居民不要將手中被摧毀的房產賣給打電話來諮詢的開發商。他在週三(8月16日)的一場記者會上說:「人們現在正經歷創傷。請不要用買下他們的土地的提議接近他們。不要接近他們的家人並稱他們賣掉房子才能讓情況好轉。因為我們不會允許這樣的事發生。」葛林表示已經在著手祭出一份暫停拉海納鎮房地產銷售的命令。

    網傳:畫面顯示當地員警禁止救援人員進入受災地區?
    查證:根據當地媒體Maui Now報導,由於過多非必要人員和非毛伊島居民的湧入,員警關閉了一個出入證分發系統。警方稱將繼續允許必要工作人員和當地居民的進出。

    網傳:美國軍隊坐視不管,不參與救援?
    查證:軍隊從一開始就參與了救援。根據美國廣播公司ABC的報導,州長格林8月8日晚派出國民警衛隊參加救援。同一晚出動的還有當地的海岸警衛隊。接著,陸軍、海軍、空軍的部分軍人也加入救援。截至10日,有268名軍人加入了救援行動。

    報導表示,儘管中國的中央級別官媒沒有傳播這些虛假資訊,但一些機構還是借機抨擊了美國。《環球時報》在一篇微博帖文中就流傳的陰謀論表示:「自從見識了美國拿著並不存在的證據欺騙民眾發動伊拉克戰爭,還有美國當局前些年在疫情中的表現後,我們不得不說,美國的精英們也該反思一下,為什麼他們的形象會在美國老百姓眼中墮落成這個樣子?」

    一名央視主持人在一段短片中指責美國救火不利:「這場美國百年來‘最致命’的野火,幾分是天災,幾分是人禍,相信親歷過這場災難的民眾心中會有答案。」

    國際中心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