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全球緊盯中 路透:為什麼中國不急著救經濟?

    2023-08-17 19:05 / 作者 國際中心
    中國經濟陷入通縮,引起全球關注。圖為2019年9月雲南碧桂園建案。路透社
    中國可能深陷長期通貨緊縮,再加上房地產危機的惡性循環讓金融穩定蒙上陰影之際,外界越來越緊張,為何北京高層們不急著拯救這個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即使中國早已決策不透明和拖延出名,但是投資者、分析師和外交官還是點出各種跡象顯示,北京似乎在遲疑推出大膽的經濟政策,振奮軟弱的疫後經濟。

    這不只是個經濟問題,也是地緣政治的問題。

    中國經濟陷入通縮,消費支出減少。圖為2021年7月31日北京。路透社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因為台灣等踩紅線議題,跟中國關係鬧得很僵,上週四(8/10)稱中國正面臨嚴重的經濟問題,宛如一顆「定時炸彈」,還「(中國)的失業率創新高。他們有一些麻煩,這不是件好事,因為當壞人有麻煩時,他們就會做壞事。」

    那為什麼中國的反應如此溫吞?

    路透社引述一派中國觀察家的看法,認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把重心放在國家安全,限制了經濟方面的努力,甚至背道而馳,也嚇跑了北京試圖吸引的資金。

    龍洲經訊(Gavekal Dragonomics)中國研究副總監貝爾多(Christopher Beddor)表示,「今年的核心問題是領導高層針對官員在平衡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之間,只做出了模糊和高層的指示」,「如果官員不確定領導高層要他們怎麼做,他們可能無所作為,直到獲得更多訊息,結果就是政策癱瘓,即使會付出重大代價」。

    另一派的說法是,中國高層對於把權力從政府轉移到私人部門,有種根深蒂固的猶豫不決,更遑論政府中充斥著習近平的死忠擁護者,而這可能會扼殺政治辯論,妨礙做出回應。

    唯一確定的是,中國要做出改變需要時間,正如其堅持直到去年底才解除有損經濟的防疫政策,即使其他國家早就門戶大開了。

    不過中國過去也曾快速解決危機,在2008年至2009年的金融風暴期間,以及2015年資金外流恐慌時,全面性地減少市場憂慮。

    中國經濟政策的重大改變也需要精心策畫,通常都是在12月開會時擬定相關決策。

    經濟學家認為,中國需要推出措施,刺激消費和商業信心,例如減稅,或是政府發送消費券,但也強調這次經濟放緩不同於過往,可能沒有快速解決的方法。

    針對外界的質疑,中國予以反駁。

    中國週二(8/15)公布疲弱的經濟數據後,令外界擔心中國正陷入更深、更持久的經濟放緩。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週三(8/16)回應,少數西方政客和媒體放大、炒作中國疫後經濟覆蘇進程中存在的階段性問題,最終難逃被現實打臉的命運。

    認知差距
    中國週二還宣布暫停公布過去幾個月屢創新高的青年失業率。分析師認為,這是因為政府打壓科技、教育、房地產和金融領域的大型企業導致的後果。

    中國國務院週四表示,會優化私人企業環境,更努力吸引外資,但也沒提出細節。中國有6成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和8成的都會就業人口都是靠私人企業貢獻。

    不過駐派中國的外交官表示,官員呼籲投資,這跟打擊商業信心的全面性國家安全掃蕩行動,越來越脫節。

    中國疫後經濟復甦欠佳。圖為3月14日上海購物區。 路透社


    其中一例就是反間諜法,當局還搜查了一些知名的外商顧問公司,引起外商圈緊張及焦慮。

    根據1名外交官和另一個與會消息來源透露,商業部在7月與外商開會時,稱國安法可以為外商提供保證,不應該構成憂慮。

    該名外交官表示,這個保證只是更加凸顯了中國政府與外商之間重大的「認知差距」。

    曾在美國商務部工作,提供與中國貿易政策的美國Baker Donelson律師事務所貿易律師史密斯(Lee Smith)表示,「人們真正聽到的是,『我們對商業持開放態度,但要按照我們的條件』」。

    史丹佛大學中國經濟及制度中心資深研究員許成鋼認為,中國不急著振興私人領域的信心還另有原因,「中共的長期恐懼就是,如果資本主義和私營經濟太強大,自己就可能被推翻」。

    許成鋼表示,在習近平統治下,這種思維顯而易見,尤其在進入第三任期後,開始安插大量忠誠者,除去異議份子。

    在中國週二公布糟糕的經濟數據的隔日,中共媒體刊登一篇習近平在2月演講的內容,警告反對西方資本主義經濟模式,但是沒有提到結構性的失衡,也沒有提到如何解決。

    許成鋼表示,「我們所有人可能都必須與較欠動力的經濟長時間共存」。
    國際中心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