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改變工作型態、也改變勞工心態 全職員工變少要把時間留給自己

2023-08-03 21:36 / 作者 莊蕙嘉
居家遠距上班示意圖。彭博新聞
新冠肺炎疫情造就遠距工作(remote work)的新就業型態興起,然而疫情降溫後,生產力並未顯著回升。最新研究發現,民眾在疫情期間發現享受人生的重要,雖然維持遠距工作,但全職工作者減少,把更多時間留給自己。

美國《華爾街日報》報導,企業主已經放棄要求員工回到辦公室全職工作的想法。根據「人力資源管理協會」(SHRM)的最新報告,62%的雇主提供員工部分工時採遠距上班的選項。美國普查局的數據顯示,39%的勞工在家上班,其中半數每週上班5天。

疫情之初勞工對工作的看法開始改變 更重視生活與工作的平衡

疫情之初,勞工對於工作的看法就已出現系統性的轉變。即使勞動市場已十分吃緊,薪資成長卻一直追不上通膨的速度,原因之一是:勞工要的不只是加薪。他們也要求更多非金錢補貼,例如有薪假和彈性工時。結果就是,勞工上班的工時變少,或是上班的生產力下降。

「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Conference Board)今年5月發表的報告指出,2022年勞工對工作的滿意度比2021年相著上升,是這項調查自1987年開始以來的最高值。然而勞工的滿意度上升並非認為工作充實,而是工作在他們人生中占據的份量變少了。

這項調查的18項指標中,「對工作的興趣」在滿意度上升的占比最小,相對的「工作與生活平衡」則占比最高。

主管和下屬對生產力認知截然不同 在家上班確實有其缺點

疫情之初,美國勞工生產力確有增加。而且勞工發現遠距上班好處多多,除了省下通勤時間與相關開銷,如果在家工作還能撥出時間做自己的事,像是接送孩子或出門慢跑;沒做完的工作,可以彈性移到晚上或週末補上。

史丹佛大學經濟系教授布魯姆(Nicholas Bloom)和另2名作者共同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受訪勞工認為自己在家工作後的生產力增加7.4%,但是他們的主管不這麼認為,覺得在家上班的下屬生產力倒退了3.5%。

布魯姆認為,這種認知落差應該是因為主管必須花更多時間與心力和下屬溝通。此外,在家工作容易分心,被冰箱和電視分散專注力,獨自在家工作少了人際互動與回饋,進而削弱創意與學習能力。

「安靜離職」成風潮 反映勞工不再把工作擺第一

美國去年底出現一個席捲全球的詞彙「安靜離職」(quiet quitting),並不是安靜地辭職,而是指不再把工作視為人生優先要務,只做好份內事。此外,「拿多少薪水做多少事」(work your wage)、「懶女孩工作」(lazy-girl jobs)等口號也成為網路熱門迷因,反映出基層勞工對工作的看法。

根據美國勞工部的數據,今年5月民營企業勞工每週平均工時為34.3,比2019年的均值低,也比2021年的高峰值35小時低。而根據勞工部年度「美國人時間利用調查」,每日平均有上班的勞工比率從2019年的67.8%降至2022年的66.1%,是2003年以來最低。

部分雇主展現誠意提供更多福利 但價值觀改變難以扭轉

有些企業已經對這股趨勢作出回應。根據SHRM,提供有薪假的雇主從2019年的63%增加至目前的70%,提供帶薪育嬰假者也從28%增至39%。

不過,一旦美國經濟陷入衰退,雇主可能不會讓步、允許員工繼續在家上班、馬里蘭大學勞動經濟學家亞伯拉罕(Katharine Abraham)說:「我們目前可能還未處於穩定狀態,與遠距反其道而行的工作趨勢仍有可能再現。」

布魯姆則持不同看法,他和共同作者皆認為,生產力的流失與遠距工作的關聯,大於每週工時減少。遠距勞工接受在辦公室沒有固定位子,住在比較便宜的地段,也願意接受比較低的薪資。布魯姆發現,勞工願意放棄加薪8%,換取每週在家上班2至3天。

因此,比起失業率可能上升的威脅,扭轉這股勞工價值觀轉變恐怕更困難。
莊蕙嘉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