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日本研究:深海挖礦導致大範圍生物量減少 周邊魚蝦銳減逾5成

    2023-07-16 16:15 / 作者 林宜萱
    2022年11月13日,一隻海龜在澳洲昆士蘭摩爾礁(Moore Reef)。美聯社
    人類對深海採礦的分析尚不完整,但已摩拳擦掌準備在海床上大規模挖礦。日本最近一項研究指出,在海床上沉積區開採礦產,將導致沉積區周邊的生物族群密度下降逾一半以上,影響範圍比預期中更廣。

    《衛報》14日報導,日本2020年首次成功從深海山脈開採鈷結核,科學家赴礦區「拓洋第5海山」(Takuyo-Daigo)進行生態研究。據日本海上保安廳海洋情報部資料,拓洋第5海山位於日本南鳥島西南方約150公里,最深深度為水下5300公尺,最淺810公尺,山脊線綿延50公里。

    科學家發現,鈷礦開採一年後,直接受到開採活動影響的海洋沉積區,魚蝦密度下降了43%,而沉積區周邊的魚蝦密度更大減56%。
    日本海上保安廳繪製的海底地形地圖,標示「3」的區域為拓洋第5海山位置。翻攝日本海上保安廳海洋情報部航海情報課

    這份研究主筆為日本地質調查綜合中心的生態學家華希本(Travis Washburn),本月10日發表於科學期刊《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

    華希本說,人們通常認為,深海挖礦影響的只有沉積區,但海洋生物當然是會移動的,「如果一些動物向沉積區以外的海域移動,受到影響的總面積就會擴大」。

    華希本研究的重點只有海床地帶,那是海洋水體的最低區域;他警告,如果認為某些區域不會受到影響,但實際上這些地區會遭受間接傷害,那衝擊將會很嚴重,「以我們目前所掌握的數據,其實還有很多我們不清楚的事,但可能需要數十年才能得到其中一些答案」,呼籲決策者不要急於推進深海採礦。

    聯合國國際海底管理局(International Seabed Authority)和168個《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成員國,尚未對深海挖礦的管理辦法達成共識。而國際海底管理局也未能在本月9日期限之前,推出一套對海底採礦的法規,因此目前各國政府和企業現在可以申請深海挖礦執照,而國際海底管理局也面臨可能必須批准的壓力。此前,該單位僅核發探勘執照。
    林宜萱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