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繞月富豪前澤友作看泰坦號、稱「無法事不關己」 若生同事故日本靠這2艘救難

    2023-06-23 15:12 / 作者 陳毅龍
    「泰坦號」沈船事故,也讓以潛入「馬里亞納海溝」為目標日本富豪前澤友作在推特發文悼念。另外,若發生類似事件,目前日本有2艘潛艦救難艦能派去救助。翻攝Twitter@yousuck2020、naowata2011
    探索「鐵達尼號」沉船的潛水器泰坦號遭遇不幸,22日確定艙內5人宣告罹難。對此,去年底成為日本首位在國際太空站(ISS)停留的民間人士、ZOZO創辦人前澤友作,在推特上哀悼,表示「以潛入『馬里亞納海溝』為目標的自己,無法事不關己」。另外,日本周邊其實也曾發生過類似的潛艦沉沒事故,且還是軍用潛艦,此外日本擁有潛艦高達24艘,為了應對相關事故,日本也有2艘專門就潛艦的救難艦。



    根據《東スポ》報導,船潛水器泰坦號為探索1912年沉沒的英國豪華客「鐵達尼號」的殘骸而潛入水中,但在觀光遊覽途中卻下落不明。22日美國海岸防衛隊表示,於海底發現了泰坦號的碎片。據稱艙內5人生還無望。

    日本富豪前澤友作23日於推特上,對此表示「潛水器泰坦號的事故。以潛入『馬里亞納海溝』為目標的自己,無法事不關己,雖然我一直在等待獲救通報,但結局令人遺憾。願5人安息」。

    報導指出,前澤友作之前曾做為日本民間人士,首次停留於國際太空站(ISS)。另外,他的下一個目標,則是想挑戰「嘗試潛入」水深1萬公尺的馬里亞納海溝。

    日本周邊曾發生的潛水艦事故

    日本當前唯二潛艦救難艦,「千代田」號(ASR-404)。翻攝Twitter@naowata2011


    根據專門介紹交通與運輸工具的《乗り物ニュース》報導,從泰坦號這艘潛水器用於觀察遊覽就可以看出,它是一艘用於觀光的民間船隻,但在過去,軍用潛艇也曾發生過許多類似的沉沒事故。

    2017年11月15日,航行於南大西洋的阿根廷海軍「聖胡安」號潛艦就曾發生失聯事故,結果直到1年後2018年11月,才於水深超過800公尺被發現,船上44位組員全數罹難。

    另外一起,為2005年8月俄羅斯海軍的深海救難艇AS28,於堪察加半島附近水深180公尺附近,遭漁網纏繞而無法航行。由於事發地點距離日本不算太遙遠,因此日本海上自衛隊的潛艦救難艦「千代田(同名的第一代已退役)」號,就做為國際救難任務的一環而被派遣去救助。

    俄羅斯深海救難艇AS28,在從英國空運過來的無人駕駛海底遙控潛艇的協助下,成功將障礙物給移除,擺脫束縛的船內成員們,最終自行平安浮出水面。

    日本當前唯二潛艦救難艦

    日本當前唯二潛艦救難艦,「千早」號(ASR-403)。翻攝Twitter@ami_account_2


    根據報導,截至2023年6月,排除半水沒式水中觀光船,日本國內並未有觀光用的潛水器,不過海上自衛隊有24艘常規動力潛艦(包括2艘訓練潛艦),日本可說是世界前幾的「潛艦大國」之一。

    正因為如此,為了應對事故,海上自衛隊有連續採購和維護多艘潛艦救難艦的實際成果,其中包括前面提到的「千代田」號。

    當年海上自衛隊所運用的潛艦救難艦共2艘,分別為「千早(ちはや)」號、「千代田(ちよだ)」號。論年齡的話,「千早」號年齡較長,「千早」號於1998年10月下水,2000年3月服役;另一方面,「千代田」號於2016年10月下水,2018年3服役。

    船體大小方面,「千早」號與「千代田」號的大小幾乎一樣,不過「千代田」號更新且具有更高的性能,例如增加船艦的燃料搭載量的話,就能較快航往較遠的救難海域,此外作為強化醫療支援能力的一環,船上衣物式的病床數量也有所增加。

    此外,作為主要裝備的DSRV(Deep Submergence Rescue Vehicle,深潛修理船)也進行了更新,一次可救的人數從12人增加到16人。

    「千早」號與「千代田」號的中央都有一口被稱為「中心井(center well)」的特殊部位。該部位設計用來打開和關閉船底,DSRV便是從這裡深入海中。

    DSRV的運作方式,為邊接受母艦的引導協助,邊使用艦載聲學設備接近目標潛艦。當它抵達目標時,會使用目標潛艦的逃生艙口和對接裝置連接,讓船員轉乘,然後返回母艦(潛艦救難艦)。

    DSRV的最大潛航深度雖未對外公布,但有一說認為有達1000公尺以上。事實上,乘坐海上自衛隊的潛艦救難艦的水中作業員,過去曾利用飽和潛水技術創下了450公尺深度的記錄,在這種技術中,身體會隨著潛得更深而適應水壓,因此至少可以說,DSRV的下潛深度比上述海上自衛隊擁有的24艘潛艦還要深。
    陳毅龍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