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文革時曾致1600死 中國最後一座阿拉伯風格大清真寺失去圓頂尖塔

    2024-05-26 09:45 / 作者 國際中心
    中國雲南省沙甸鎮的沙甸大清真寺。翻攝Google Map/《衛報》
    中國最後一座有阿拉伯建築風格的大型清真寺「沙甸大清真寺」失去圓頂,被改建成中國寺廟風格,宣禮塔也被改建成中式塔樓,象徵著中國2018年推出的「伊斯蘭教中國化」在改造禮拜場所方面的進度已完成。

    《衛報》25日獨家報導,沙甸大清真寺位於中國雲南省沙甸鎮,包含1座大殿、4座宣禮塔(又稱喚拜尖塔)在內,整個區域占地2.1萬平方公尺(約6352.5坪),直到去年,大殿屋頂都還是圓頂,以綠色磁磚鋪成,有新月為飾。

    根據今年的照片、衛星影像和目擊者表示,沙甸大清真寺以被改建為漢人寺廟屋頂,原本又高又尖的宣禮塔被改成中式寶塔;宣禮塔原本遠高於大殿,改建後卻和大殿差不多高,失去原有的比例美感,大殿還被加上中文,寫著「朝真殿」。

    沙甸大清真寺建於明朝時期,在中國文化大革命期間,當地回族抗議清真寺被關閉,與紅衛兵發生衝突,解放軍前來鎮壓,超過1000人死亡,即「沙甸事件」的由來,清真寺才後來在當局支持下重獲整修和開放。

    2023年2月,中國雲南省沙甸鎮的沙甸大清真寺。翻攝Google Map

    沙甸大清真寺去年已被關閉,今年4月開齋節前重新開放。當時雲南穆斯林對沙甸大清真寺被關閉沒有太大抗議,大家都在觀望距離沙甸不到160公里遠的雲南省納古鎮「納家營清真寺」的發展。

    納家營清真寺今年也在整修後失去伊斯蘭教特色。去年翻修過程中,抗議者和警方發生衝突,最終受到鎮壓,工程則繼續。

    一名2021年離開中國的沙甸清真寺人員告訴《衛報》,眼看納家營清真寺被強迫改建,「沙甸居民意識到政府有強大權力控制一切。雖然如此,人們對於清真寺建築風格被強迫改變,心裡很是不甘願……我很多朋友也都離開了沙甸,他們說,在那種環境下我們是無法生存的」。

    這名前沙殿清真寺人員說,2020年,清真寺管理方拒絕當地政府安裝監視器的要求。據一段新的中式沙殿清真寺內影片,大殿內的祈禱廳現在有多具監視器,5名了解當地情況的人表示,現在禁止公開喚拜,是發無線喇叭給當地各家各戶,藉此廣播禮拜的聲音,引發人們對於被監控的擔憂。

    維吾爾族與回族

    據中國2020年普查,中國回族多居住在西部,在中國仍有超過1100萬人口,與新疆維吾爾族人口規模相近。中國2014年開始嚴加打擊新疆維吾爾族穆斯林,據西方媒體報導,約有100萬名維吾爾族和少數民族被關押在「再教育營」,中國則強調那是職訓中心,並表示其政策是因應激進分離主義而生。

    中國回族通常比維吾爾族享有相對多的宗教自由,因為中國政府認為回族融入漢族的情況比較好,且不必擔心回族分離主義活動。不過,改建或摧毀清真寺的行動仍偶爾會引發衝突。

    2024年4月,中國雲南省沙甸鎮的沙甸大清真寺。翻攝Google Map/《衛報》

    中國2018年推出「伊斯蘭教中國化」五年計畫,其中一部分就是「抵制外國建築風格」,欲推動「中國特色的伊斯蘭建築」。一份外洩的備忘錄顯示,地方政府收到的指示是「堅持拆多建少」。

    在沙甸進行了2年實地考察的美國康乃爾大學人類學家尤蘇普夫(Ruslan Yusupov)表示,沙甸清真寺、納家營清真寺這兩座經典伊斯蘭建物的中國化,象徵中國的「伊斯蘭教中國化」成功,即使村鎮上還有阿拉伯風格的小清真寺,若要被中國化,當地社區也很難表達異議。

    英國普利茅斯大學伊斯蘭史學家席克(Hannah Theaker)表示,中國各省的清真寺陸續被改建,偏遠的雲南省是最後一個被處理的,「到了2023年,伊斯蘭社群已經有感覺,改建為中國風的運動已經要蔓延到著名的雲南省清真寺」。

    現居紐約的中國回族活動人士馬聚說,清真寺整修為中國式是一個明確訊息,「意思就是要摧毀你們的宗教和種族」。中國穆斯林在文革後重獲宗教空間,但來到習近平時代,若要被當局接受,就得忍受清真寺被拆改後的面貌。
    國際中心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