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彭博專欄:台灣風電進度瀕臨危機 要救只有這招否則等著停電

    2024-04-17 13:05 / 作者 林宜萱
    2023年5月2日,台灣台中高美濕地可看見風電渦輪機。路透社
    台灣決心廢核,現任總統蔡英文過去提出2025年2成電力來自可再生能源,但這個目標面臨一大阻礙。彭博新聞專欄作家高燦鳴(Tim Culpan)一篇分析指出,台灣風電的「政策衝突和誤導性目標」可能會使這個願景岌岌可危,新任經濟部長郭智輝上任後若沒有改變現有政策,民進黨政府的風電目標可能落空。

    高燦鳴指出,台灣離岸風電計畫的多個階段都暴露出政策缺陷,導致潛在的承包商離開,可能使台灣重蹈過去的停電問題。造成這個危機的主因是保護主義和壟斷,若不放寬採購法,堅持要一面培養台灣本土風電產業、一面追趕風力發電目標,就必須投注更多錢,且接受失敗率很高的這個事實。

    高燦鳴提到,風電本應是最可靠的經濟建設之一。據牛津大學經濟學者佛賴夫傑格(Bent Flyvbjerg)等人合住的《大專案是怎麼完成的》(How Big Things Get Done)一書中,核電廠的建設最容易超出預算,平均成本超支238%,辦一場奧運則平均超支157%;相較之下,風電只會超支13%,僅次於輸電基礎建設和太陽能,前者平均超支8%、後者僅超出1%。

    高燦鳴強調,風電和光電能夠按時、按預算完工上線,是有原因的,「台灣政策制定者應該記住這一點」。

    風電和光電的基礎設施都是模組化的,可以從先前的經驗裡取得教訓,兩者的開發過程都是從較小的發電設施一個個設置,可以隨時且漸進式的改進。反之,蓋核電廠、辦奧運,每一次的總體規畫都要從頭來,先前的經驗不完全適用於新案子,這類案子本質上就有「永遠的初學者症候群」(Eternal Beginner Syndrome)。
    2023年3月23日,台灣台中港,丹麥風電開發商沃旭能源(Orsted)的員工走過風力渦輪機零件前。路透社

    本應在台灣西岸建設的離岸風電場,照理說也能獲得相同好處,丹麥廠商沃旭能源(Ørsted A/S)、新加坡玉山能源(Yushan Energy)、日商捷熱能源(JERA)等國際廠商可以將過去在全球各地的經驗帶到台灣,但受限於台灣採購法,合約規定他們有6成零件必須向台灣採購,而不能向他們熟悉、且經過認證的供應商那裡下單。

    採購政策不適合當前目標

    高燦鳴指出,台灣政府明確規定了哪些東西必須向台灣採購,種類非常零碎,從基礎的管架到探勘船都在規定範圍內,但是,「台灣沒有這方面的經驗,也還沒有能力」製造這些器具,代表外國承包商自帶的規模經濟和先前的經驗都不能拿來用。

    在某些狀況中,台灣只有一兩家公司有風電相關器材的製造能力,這就形成壟斷,價格因此推高,「但仍沒有按時交貨的能力」。主承包商因此必須付罰金,成本因此又更高;前面的階段就有成本超出預算和一再延誤的問題,導致後面的一些承包商根本就沒得上場。
    2023年4月18日,台灣台中港的風電渦輪機零件。路透社

    據彭博新能源財經(BloombergNEF)彙整的數據,2022年一場風電場競標中,至少7家開發商直接以接近零成本的價格得標,即以0元售電給台電。開發商敢出0元,也是看中未來會有其他需要再生能源的大企業來購電,讓企業來買單;如果可以,他們之後就不需要用得標價格售電給台電,鎖定需要綠電又願意簽長期合約的台灣企業就好。

    但採購法的規定導致成本預算提高,也提高了開發商獲利的門檻。最大的風險是,一些得標的開發商如果沒能和企業簽下售電協議,把風電場開發權放到過期失效且還不會有罰金問題,那就可能導致台灣無法獲得急需的再生能源,畢竟台灣已經打算放棄曾是發電主力的核電廠。

    放寬採購規定、吸引企業認購

    高燦鳴寫道,台灣新任經濟部長如果想要挽救風電進度目標,唯一的出路就是放寬採購規定,允許開發商以具有競爭力的全球價格向任何他們能夠合作的廠商採購零件,政府也可考慮透過補貼、或者強制當地企業採購綠電。

    不過,如果台灣政府的目標正是要利用這種保護措施來扶植本土風電產業,那麼台灣就必須願意在電力方面花更多的錢,並接受失敗機率可能會很高的現實,「如果選擇這條路,台灣民眾和企業應該為未來更多的停電做好準備」。
    林宜萱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