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華郵》新執行長:新聞業現有模式崩潰中 年輕人誰想訂閱

    2024-01-29 17:46 / 作者 林宜萱
    2023年12月7-8日,《華盛頓郵報》員工發起24小時罷工,抗議公司準備裁員、要求進行談判。美聯社
    美國知名大報《華盛頓郵報》預計今年將虧損1億美元(約32億元台幣),預計裁員940人,新上任的執行長路易斯(Will Lewis)說,新聞業的現有模式正在崩潰,該報未來會更善用人工智慧(AI)。新聞業面臨的挑戰不只AI,不敵社群網紅和自媒體,無法適應網路生態、無法鎖定受眾,才是真正的問題。

    路易斯曾任英國《每日電訊報》編輯、美國《華爾街日報》發行人,本月接任《華郵》執行長。他27日受訪時說,新聞業現有的模式正在崩潰,美國年輕人也不大可能願意付月費、年費來訂閱新聞,他建議採用單日或單週收費、加上自願捐款(即抖內、打賞),雙管並行。

    《華郵》今年縮減編輯室,為大約10%員工提供優離方案,並預計共裁員940人。路易斯說,在這些措施後,他已經不必再進一步縮減成本,強調自己是來這裡拓展業務,未來該報會「用更有效率的方式擁抱人工智慧」,並感謝老闆貝佐斯(Jeff Bezos)提供了額外的財務支援。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25日一篇關於新聞業問題的文章指出,曾有那麼一段時間,人們希望億萬富翁旗下的媒體機構會讓新聞業比較穩定,因為有個大金主在,媒體比較不必擔心沒有廣告主的問題;吸引廣告主是新聞業傳統商業模式,內容和流量本身都不是錢,流量多到足以吸引人來下廣告,才能轉換成錢。

    然而《華郵》的裁員讓人們無法繼續樂觀,即使有貝佐斯這個全球前五名的大富翁在,面對1億美元的虧損也還是得裁員。

    同樣的狀況也發生在《洛杉磯時報》,該報老闆是美籍華人企業家黃馨祥(Patrick Soon-Shiong)。據彭博億萬富翁指數(Bloomberg Billionaires Index),黃馨祥是全球前500大富翁,淨資產約96億美元(約300億元台幣),他所擁有的《洛杉磯時報》編輯部本月裁員20%以上。
    2024年1月19日,《洛杉磯時報》記者和員工在洛杉磯市中心抗議即將到來的大裁員。美聯社

    2023年12月7-8日,《華盛頓郵報》員工發起24小時罷工,抗議公司準備裁員、要求進行談判。路透社

    其他媒體也是今年一開頭就開始砍,《時代雜誌》(TIME)裁了數十人,《商業內部》(Business Insider)表示將裁員8%。《富比士》(Forbes)、《紐約每日新聞》(New York Daily News),以及旗下有《浮華世界》、《Vogue》、《紐約客》等潮流雜誌的康泰納仕( Condé Nast)集團等,都因為準備裁員而引發員工抗議。

    媒體高層還沒適應新時代

    裁員在新聞業早就不是新聞,過去一年半來,CNN、《華郵》、NBC、NPR、CNBC,各位叫得出來或叫不出來的大小媒體幾乎都有裁員。每家媒體都在面對自己的挑戰,但都有共同的問題:網路和其他科技已經改變了大眾看新聞、娛樂消費的模式。

    那些曾經願意花錢設置第四台、花錢訂報紙或訂閱新聞網站的觀眾,現在會把錢花在YouTube、TikTok、Twitch、Netflix這些平台上,接收自己有興趣的內容,不必把錢和時間花在新聞媒體上。

    傳統媒體的收視率或流量因此大降,導致各大品牌轉而把行銷費用花在新興的數位平台上,尤其這些平台的演算法還更有助廣告商精準找到自己的受眾。

    紐約大學新聞系副教授羅森(Jay Rosen)指出,「廣告業現在不需要新聞業了,因為有很多別的方式來吸引受眾注意,也有很多更好的方法來找到受眾」。

    所以廣告主的錢都流到社群媒體和搜尋引擎網站去了。據哥倫比亞大學去年10月研究和計算,新聞媒體為Google和臉書母公司 Meta帶來了流量和內容,這兩家公司每年應該分潤給新聞機構的收益高達140億美元,當然,科技公司是不會願意付這筆錢的,更打算抵制一些彌補新聞媒體營收損失的法案。
    2024年1月25日,《紐約每日新聞》員工在報社總部外抗議公司裁員計畫。美聯社

    紐約城市大學新聞研究所(Craig Newmark Graduate School of Journalism at CUNY)教授賈維斯(Jeff Jarvis)表示,「我很遺憾要這麼說,但我不認為大多數傳統媒體有辦法扭轉這個局面,只有極少數例外。大部分媒體老闆都沒有適應網路的出現,堅持原本的商業模式,只想著廣告、訂閱、注意力經濟(attention economy)」。

    賈維斯說,新聞媒體很多都是被避險基金控制,和創投不同,避險基金管理公司不會願意冒險去投資或創新,遇到虧損時,削減成本、裁員是可以預見的反應,不幸的是,「這種反應會使出版物的品質更糟糕,加速虧損」。

    媒體信譽

    另一個問題是媒體失去公信力。政治導致選民越來越兩極化,政客使用煽動性的語言破壞大眾對媒體的信心,而認真做報導、或盡責追究公務人員和官員過失的記者反而受到攻擊;政客發表一段虛假資訊,記者得花好幾倍力氣去查核和澄清,還不一定會被看到、被看到了也不一定被相信。最後,記者再也沒心力繼續下去,何況哪時會被裁員也不知道,最終,付得出帳單才是最重要的。

    紐約大學新聞系副教授羅森表示,從《華郵》和《洛杉磯時報》的經驗來看,最好還是不要太依賴慈善家(philanthropist)來維持新聞機構的長期運作,即使他們口袋很深,「記者必須自動擔起責任,把新聞業的永續發展當成自己的問題,雖然當初他們不是為了這個才簽約來上班,他們只是來做報導的」。

    至於官方媒體、宗旨是為特定對象服務的媒體、內容農場,或願意無節制的以聳動標題、腥羶色內容、去各大論壇抄抄「網友說」來爭取流量的媒體,皆不在本文討論範圍。
    林宜萱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