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農漁光電夢3-1】業者直言農電無法共生,惟有農業為主角、發電當配角,才能共榮

    2023-12-17 07:00 / 作者 吳馥馨
    雲林麥寮晁陽綠能休閒農場。吳馥馨攝
    高鐵溝通了台灣南北,台灣成為一日生活圈,台北出發還是陰雨綿綿,車程1個半小時後抵達的雲林已是艷陽高照。

    距離高鐵雲林站車程約莫半小時的麥寮鄉,每年10月到隔年4月是美生菜的出口季節,在一望無際翠綠色的美生菜田中間,出現了一座農場,遠遠望去,農場的外觀被漆成亮黃、草綠、水藍、粉紅等美麗的色彩,十分吸睛也與眾不同,斜角式的屋頂上架滿著成片的太陽光電板,這就是晁陽綠能休閒農場。

    過去7年,田野風光加上光電板,已成為鄰接北緯23.5度附近的台灣鄉間小路上,習以為常的風光;但晁陽綠能休閒農場的建築物,夾在一大片靠陽光孕育美生菜的田野間,還是顯得有些與眾不同。

    雲林麥寮美生菜田。吳馥馨攝


    迎面而來歡迎大家的「農民」,還是一位穿著白襯衫、西裝褲,雙肩上揹著一個商務型電腦包,與傳統印象中農民戴著斗笠、身形痀僂加汗衫的打扮格外不同,他就是晁陽農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邱信富,親自引領眾人走到麥寮的鄉間小路,歡迎大家來參觀農場。

    邱信富自我介紹,他早年從事金融業,曾在中華開發、大華證券服務,專門輔導企業上市櫃籌資。有一天朋友和他說,現在投資光電很有「錢景」,但他不為所動,但對方又說,是和「農業」結合,因出身農家子弟,他興趣就來了。

    或許是過去IPO經驗造就他「舖陳」的本領,不同其他經營者,面對採訪總是先「亮出」公司賺錢的本事。邱信富不急不徐地帶著記者,沿著蜿蜒的田間小路進入農場,帶領大家感受到他的農場設計的別有洞天。

    晁陽農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邱信富。吳馥馨攝


    首先,迎面而來的是一座德式小屋,是2020年由自學團體「汗得學舍」21位學生一磚一瓦花2周親自動手完成的環保節能德國式建築。「汗得」得名於「Hand」、「手」,展現的是自己動手勞作的精神。

    邱信富特別介紹,汗得小屋座西北、面東南,一長一短屋頂,扺擋麥寮強勁的東北季風,夏天溫爽南風由較高窗子吹入,冬天寒洌北風被較長屋頂擋下,小屋進而有冬暖夏涼效果。一進門,就讓訪客感受到農產環保與生態的精神。

    緊接著,邱信富帶領訪客穿過生態池,他一邊介紹,生態池邊上種滿一排的10歲的落羽松,一邊也可以聽到水聲涔涔的生機。他接著說,今年夏天,小犬颱風來襲,有風無雨給雲林地區帶來嚴重的鹽害,把他生態池裡養的鯉魚都消滅了,但吳郭魚沒事。好在支撐光電板的鋼構鍍了鋅,面對鹽害沒有受損,光電板也沒事。

    晁陽農場落羽松。吳馥馨攝


    但話鋒一轉,邱信富一改輕鬆介紹環境的口吻,特別嚴肅的說,面對氣候變遷的風險,對環境、農業、能源都是很大挑戰。也因此提醒世人反思,若當初是為了因應氣候變遷而廣設地面型光電,那麼農業呢?

    在此之下,「我國能源政策要修正,也就是『農業要優先、綠能只是附屬』,而不是為了成就綠電而犧牲農業。」邱信富一字一句顯得鏗鏘有力。

    邱信富:農電無法共生、只能共榮

    在這場經濟部能源署特別安排媒體的南下採訪行程中,原本主要目的就是要展現「農電共生」的政策成果。豈料,當著能源署帶隊官員的面,邱信富直言,農電無法共生,只能「農電共榮」,是榮耀的榮、繁榮的榮。讓官員尷尬的連忙打圓場地說是共生,共榮、共好。

    邱信富進一步解釋為何無法「共生」,只能「共榮」;因為,無論是農電共生、漁電共生,若只是「共生」,農業、漁業就很容易淪為配角,甚至被忽略,萬一農電下面種的「農業」不具有發展性,更可能被外界挑戰你是「做假的」。

    為了要打破這樣的刻板印象,邱信富強調,在光電板下的農業、漁業一定要是主角,發電只是配角,也就是要落實「以農為本」,能源只是附帶而來的。

    不斷的Try and Error,找出可被當成主角的農業

    為了找出足以當成「主角」的農業,多年來,邱信富與團隊不斷地在Try and Error中找出走足以和當地共榮的農業模式。為此,晁陽養過蟋蟀、孵過小雞、種過過貓、也栽培過香菇。

    在晁陽的農場裡,在一片植栽牆上,與台大園藝系教授合作,種上許多植物以淨化空氣,另一頭的牆面上還有水簾降溫,透過空氣對流讓涼氣襲來,至少有降溫5度至8度的效果。

    晁陽農場水簾降溫至少攝氏5度。吳馥馨攝


    在這樣生態的環境背後,突然傳出一陣陣的「蟈蟈聲」,這是晁陽飼養蟋蟀的天地;一箱箱整理櫃裡,為了對抗冬季日夜溫差,還特別亮起了白熾燈泡幫蟋蟀保溫。邱信富介紹,最初養蟋蟀是想當成「未來食物」,日本已經開始風行了,但台灣還很難,食用蟋蟀還是很有心理障礙,台灣食物也不缺蛋白質,所以暫時當成生態環境教育的一部分。

    晁陽農場「未來食物」蟋蟀養殖。吳馥馨攝


    雖然也種過貓、種香菇,但過貓很嬌嫩,必須人工採收,在當下缺工的大環境下,很難大面積、大規模種植;香菇也有同樣問題。而為了增加香菇的「附加價值」,晁陽只好研發做成「菇貓包子」、台語諧音為「龜毛包子」,英文品牌名稱叫「Good More」,並宣稱「吃一顆包子可以減碳12克」;過貓則進入金色三麥的供應鏈,成為中高價位啤酒餐館裡的美食。

    為了提高農業附加價值,晁陽也試著養SPF蛋(無菌蛋),這是製造疫苗特級的雞蛋,小雞養在正壓環境中,喝著逆滲透煮沸過的水,鈷60照射,人員進去要先換三次衣服、先一次洗澡,戴防護衣,落菌數只有5克,被形容成「台積電版的養雞場」。這樣養出的蛋不只可以生食,也可以製成益生菌,替代抗生素來對抗胃幽門螺旋桿菌的生技產品。

    晁陽菇貓包子。吳馥馨攝


    成功氣候變遷、糧食危機 晁陽薑問世

    在一連串試誤過程中,晁陽似乎已逐漸找出了適合「農電共榮」的農業了。邱信富表示,Covid-19疫情後,歐美流行吃薑來抗疫,但全球薑的出口種植基地,中國山東以及南美洲的秘魯,卻苦於氣候變遷、根瘤線蟲的軟腐病,市場缺口每年至少70萬噸。

    此外,為了對抗軟腐病,薑農都在用更多的農藥以及化肥,不利環境更缺少食安。

    為此,晁陽運用科技,將薑母去病毒後的組織栽培苗進行定植,種苗馴化存活率極高,再加上用椰纖種植,避免了土壤被軟腐病污染的風險,再用滴灌系統給養份,而且循環回收。邱信富表示,這樣的栽培模式,既符合「以農為本」、農業為主角的初衷,也同時解決氣候變遷、糧食危機、與淨零排放等三項課題。

    採訪當下,正當COP28會議期間,各國都在思考,如何達成2030年綠能增加3倍的目標。而邱信富信心十足的說,他的「農電共榮」模式,把農業當主角、發電當配角,就是解方。

    晁陽薑室內種植基地。吳馥馨攝

    吳馥馨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