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投書/夏立言選前密訪中國 慎防傷害台灣民主

    2023-12-18 10:13 / 作者 陳俐甫 / 台灣教授協會會長
    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陳品佑攝
    日前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密訪中國遭國際媒體披露,輿論大譁。但國民黨不認有錯,自認只是一般例行訪問,泛藍支持者推說:難道兩岸都不能交流嗎?關於此事,我們可由三個面向來分析:

    一,時機。在選前與一般時期有所不同,選前會有外部勢力干預內部民主的疑慮,中國人有所謂「瓜田李下」之嫌,《禮記》有云「里有殯,不巷歌」,有些事平常可以做,選前不應做,選舉是兩千三百萬台灣人民的神聖事務,但不包括給對岸的中共參加,所以此時不該去,更不能妄想借助他們的影響力。尤其密訪的時機適逢中國政協主席王滬寧秘密召開對台統戰的最高會議之後。總統大選是台灣向國際宣示民主自由之重要時刻,不應借助外力,也不該引起國際對台灣民主的質疑。

    二,對象。受人民託付承擔權力的政黨,其交流的對象應是符合法律與道德前提。中國一再宣稱用武力侵略台灣,是實質上的敵國,與敵人的交往需與朋友或一般的路人有所區隔。如日本限制國民與北韓交流,美國也限制與伊朗的往來。即便雙方還未正式交戰,政治家也應有此分寸。在中華民國尚未對日本正式宣戰之前,汪精衛秘密前往越南,意圖與展開日本談判,國民黨政府尚且派殺手在越南予以暗殺,汪精衛最後也因此而死,國民黨政府還在教科書中津津樂道。如循國民黨的歷史傳統,夏立言更不該前去。

    三,方式。台灣的民主政治是代議政治,受人民託付的政治家應盡量公開透明,接受監督。政黨代表公共利益時,除非有監督機制,否則都應避免秘室協商。國家之外交或有保密之必要,但民主國家都訂有解密與報備程序。國民黨代表非陸委會或海基會官員,並未受國家法律約束,在中國時也無法被監督。台協就是中共統戰部所屬組織,他不該為個人(或政黨)私益與中共黨政相關機構秘密協商任何事。

    秘而不宣反而更引人矚目

    早前,中國政協主席王滬寧召開中宣部、國防部、國台辦的對台統戰會議被日本產經新聞踢爆,國台辦並未否認,只是拒絕回應,事後還刪除之後被問的文字稿,明顯不想新聞延燒到台灣選情,也擔心美國注意其行為已違反美國要求中國不得介入台灣大選之警告。當美、歐、日皆已注意到中國可能再次介選時,夏立言卻冒險在此時密訪,可見國民黨選情不利。此時求助的應該不限於一般糧草,而是更迫切的特效藥。台協的邀請應只是表面藉口,他必有只能「面奏」的理由。

    身為國民黨副主席,選前浪費寶貴時間前往千里之外的中國,當然是比在台灣協助主席擬定兩岸政策或鞏固基層黨員來輔選侯友宜及黨籍立委候選人更重要的任務需要執行,而且只能在中國進行!?台協儀式性的聚會並無現實的迫切性,不足以說明此行之真正目的,也無秘而不宣的必要,應屬早就排定且可公開給媒體的行程,怎會是由路透社這樣的國際傳媒首先披露呢?

    也難怪學者們多在懷疑是進行國共協商,由中國在選前會提出事關未來兩岸政策的說法使國民黨可以接球制壓賴清德,透過聯共制台獨以延長ECFA及「讓利」。此外,中國媒體對此行秘而不宣,台灣媒體也蒙在鼓裡,德國媒體卻能首先報導,如非路透社記者特別優秀,就是美國為首的民主陣營,故意提供訊息來點破國共雙方的密謀。

    中對台經濟脅迫時機敏感

    夏立言到中國密訪以後,中國馬上公布台灣設置貿易壁壘,將原定2023年1月12日公布的ECFA是否延續的時間,提早一個月就先發布台灣製造貿易障礙的調查結果。將經濟性脅迫提早一個月發酵,其目的就是要營造有利泛藍選戰的話題,炒熱選情來進攻民進黨。尤其在柯文哲的驚悚言論逐漸失效,侯友宜又拙於言辭,軍事威脅老梗因美國嚴密監視與警告下,中國轉而加碼尋求較不刺激美中衝突的經貿脅迫來實現其介選目的,以期創造扭轉選情之機會。

    多年來,中國的武力脅迫已經成為台灣的日常,以至於裴洛西訪台時的圍島彈襲,台灣人反而比美、日更不感到恐慌。因此,這次習近平改採取更多經濟脅迫方式取代武力威脅。國民黨以民進黨執政使青年上戰場的恐嚇性文宣為競戰主軸,但未能發酵。避免影響亟待修復的美中關係,又能支援泛藍各黨:威脅停止ECFA的「讓利」,重啟兩岸服貿的「機會」,使國共成為選戰後半場的最佳投捕。

    世界是由國家構成,民主是維繫國家的機制,《聯合國憲章》明定不得干預他國內政。雖然很多國家基於利益,想影響其他國家形成有利自己的政府,但這種慾望仍受國際法與道德克制。如大選無法真實反映國民的真實意志,共同體必然崩壞。二次大戰前奧地利最後遭到德國吞併,之前的選舉受到國內親德政黨與希特勒的外部干預,正是例證。中國對台灣明目張膽的介選,內部又有呼應的政客,這是民主共同體的危機!

    *作者陳俐甫為台灣教授協會會長
    陳俐甫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