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馬英九也自稱過「台灣總統」 賴清德三度暖心邀他參加國慶大典「大家團結作伙啦」

    2023-10-05 13:41 / 作者 胡家銘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出席「同舟共濟賴清德後援會」。陳品佑攝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今(10/5)中午出席「同舟共濟後援會」成立大會。賴清德在致詞時,談及「同舟共濟」,他再三強調,面對中國的威脅,台灣朝野必須團結一致;也因應近日雙十將至而演變為政治攻防,微笑敦請現場群眾掌聲鼓勵,並三度暖心喊話前總統馬英九務必參加國慶大典。

    前總統馬英九近日批評蔡英文政府將國慶日英文名稱改成「Taiwan National Day」,中文翻譯就是「台灣國慶日」是極其不負責任的做法,認為這是不折不扣的「台獨」路線,因此表明將拒絕出席今年國慶大會。對此,賴清德今赴「同舟共濟後援會」成立大會為黨內立委參選人造勢,談及「同舟共濟」,賴清德也表示,意即2024團結一致,首先要團結的就是民主的力量,贏得這場總統大選,也要贏得國會立委過半,讓國家進步更有力。

    賴清德提到,國內的團結很重要,國家的重大議題是朝野要合作,執政黨是代表人民組織政府,推動國家建設服務人民,在野黨則根據憲法監督政府,其實都是為人民。

    賴清德進一步指出,面對中國的威脅,國內朝野一定要團結。他說,最近,國慶日將至,但是很可惜,我們看到前總統馬英九說他沒有要參加國慶,其實我是希望他可以參加,因為他是前任的總統,參加國慶有重要的意義,結果他現在不參加,也連帶在野黨不參加,這樣台灣就沒有團結了。

    賴清德認為,國家的慶典,現任的正副總統、前任的正副總統、各黨的主席,若是沒有特別重要的事,都應該要參加,展現團結一致。

    賴清德表示,馬前總統說,蔡英文總統上任後,國慶日的識別標誌,英語用「Taiwan National Day」,但是卻沒有注意到中文都是用「中華民國國慶」。賴清德說,且「Taiwan National Day」已經用了三年了,前兩年你也都參加,今年你不參加,怎麼會發生這個事呢?實在是沒有必要啦,應該要繼續參加。於是便詢問台下群眾「大家有贊成嗎?」支持者也給予熱烈回應。

    賴清德也提到,2010年,馬英九還在當總統時,當時的雙十國慶識別標誌的英語已經用台灣了,所以英語用「Taiwan」做為識別標誌不是從蔡英文總統開始,是馬前總統時代就開始了,這是誤會很大。賴清德補充說明,2009年馬英九擔任總統時到薩爾瓦多參加慶典,遇到當時的美國國務卿希拉蕊,馬前總統很「猛醒」(台語,形容人手腳敏捷),馬上自我介紹「I am the president of Taiwan」(我是台灣的總統)。賴清德笑說:「我們給馬前總統掌聲鼓勵一下!」台下群眾也回以掌聲。

    賴清德認為,既然在國際上自我介紹說是台灣的總統,且總統任內國慶的英語標示也用台灣,那麼蔡總統上任後的「Taiwan National Day」,也是前兩年都參加,今年卻說不參加,「未免太奇怪了吧」!

    因此,賴清德再次喊話,「我們要團結,平時跟選舉時都要團結,我們掌聲鼓勵馬英九前總統,來鬥陣參加啦,大家團結作伙啦!」 

    賴清德強調,團結,人家就不會看不起我們。中國飛機軍艦航向台灣是隔時不隔日,在國際上對我們是又打又壓,影響的不只是民進黨的人,台灣受打壓是2300萬人,各族群、各黨派都受影響,在這個情況下,台灣應該展現國家團結的力量,只要團結,中國就不敢看不起我們。

    賴清德也以美國眾議院院長麥卡錫不願美國政府關閉、與民主黨合作遭共和黨罷免為例,表示麥卡錫被罷免也不婉惜,因為他做了對的事情,這樣的格局值得大家稱讚。他說,這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被罷免的眾議院議長。為什麼同黨的國會議員發動罷免?因為,這個議長,為了政府關起來議題。這11個議員,他們算「較鷹派」就對,對民主黨採取「較鷹派」作為。但是麥卡錫議長認為,把政府關起來,這是何等重大的事情。所以,他與民主黨政府協商,讓政府能夠繼續。「結果本黨11個國會議員不滿,認為你是共和黨議長,你怎麼可以去幫忙民主黨政府?所以發動罷免。結果罷免成功」。

    賴清德說,「人家議長怎麼講?罷免後,議長說,他無法度看的軍人眼睛,應該給他們(薪水)時,應該主動給他們。(沒辦法給他們)」國家要進步,政府不能關起來,公務人員薪水一定要留下來,建設一定要繼續,所以,他被罷免,他沒怨嘆、沒怨嘆。

    最後則是「世界民主陣營要團結」,賴清德表示,菲律賓、韓國過去都親中,但現在認為中國威脅不是單純的台灣問題,而是全世界問題,全世界若團結、同舟共濟,站在一起面對中國威脅就不用怕了,「因為團結一定贏!」

    賴清德重申,馬英九前總統要看到國家的需要,面對中國的威脅,台灣朝野一定要團結,不要因為任何原因而缺席國慶日,我們掌聲再歡迎他一次。
    胡家銘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