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國造潛艦下水5-3】 技術大突破!先進設計跟上國際 黃曙光首證實:若遇事故「美方會馳援」

    2023-09-27 07:30 / 作者 郭宏章
    台灣的國造潛艦IDS將配備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MK48 MOD6 AT長程重型魚雷,洛馬2023年3月仍宣布持續為美國海軍提升MK48魚雷聲納性能。翻攝洛克希德馬丁官網
    國造潛艦(IDS)首艘艦,是海軍國造潛艦專案小組為了台海防衛水下作戰量身打造的柴電動力防禦型潛艦,其戰鬥系統來自美國洛馬公司(Lockheed Martin),整合魚雷管可以發射MK48 MOD6 AT長程重型魚雷、改良型潛射 UGM-84 魚叉反艦飛彈等武器,艦上魚雷攜帶量達18枚,火力大幅超越現有的劍龍級。而IDS潛艦其尾舵採用X型的設計,有別於傳統的十字型尾舵,更令人矚目。潛艦小組召集人黃曙光也首度親口證實,若潛艦水下發生事故,台灣與美國有「瑞豚計劃」合作深海救難,美方會出動DSRV馳援。

    黃曙光表示,尾舵採用X型的設計這能讓IDS幾乎可以原地迴旋,而且尾舵4片控制面即使壞了3片,IDS還是能夠靠1片控制片繼續操作運動,提高了國造潛艦的戰場存活力。而且,現代潛艦許多都採較為先進的X型尾舵設計,可以改善在淺水作業的自由度,以及在水文複雜的環境下,於海床「坐底」時的安全性能。

    國造潛艦IDS採X型尾舵,外界有疑慮,國安會諮委黃曙光表示日本、瑞典等國都已採用十多年。圖為X尾舵始祖、美國海軍1953年下水的「長鰭鮪魚號」(USS Albacore,AGSS-569),率先採用X型尾舵設計,驗證其極高靈活性。張文提供


    根據目前部分已知的技術資料,國造潛艦(IDS)首艘原型艦其潛航排水量為2,500公噸,長為70公尺、寬8公尺,潛艦艦體結構採高強度 HSLA-80 型鋼板,根據相關人士透露,IDS首艘原型艦的下潛深度至少可比劍龍級潛艦多深潛50至80公尺,也就是350公尺左右,已經比中共的柴電潛艦下潛深度還要深,IDS更具作戰優勢。

    X尾舵為國際主流設計 後續艦若採AIP加倍潛航力

    根據曾到海昌工廠實地參訪的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長蘇紫雲透露,IDS首艘原型艦的艦艏,並不是外界常提到水下阻力最低的「淚滴形」,而是「雪茄型」、比較像是鯨魚的頭部。至於為何採取這樣的設計,蘇紫雲表示,主要因為IDS的作戰任務以防衛作戰為主,並不是核子動力攻擊潛艦,不追求水下最高速度,這樣的艦艏設計也能讓IDS容納更多裝備。黃曙光日前也在一場說明會也強調,台灣的國造潛艦用途,就是防衛自己,並不是要去攻擊其他國家,所以從英文名字(Indigenous Defense Submarine, IDS)也就是國造防禦型潛艦,就可顧名思義。

    而IDS現有的構型是採用柴油發電機發電後,將電能儲存在傳統電池內,潛航時採用電動機推進大軸、帶動車葉,可以潛航100小時。未來IDS後續艦考慮將動力系統更換為絕氣推進技術(Air-independent propulsion, AIP),不需要外界的空氣來運作發動機,可以增加潛航時間一倍以上。例如日本最新型的蒼龍級潛艦,為日本第一款採用史特林發動機式絕氣推進系統(AIP)的潛艦,水下潛航時間(又稱「自持力」)至少3週,這段期間AIP潛艦不須上浮換氣,可大幅提高隱密性。

    在武器配備方面,首艘IDS將配備武器為最先進MK48 MOD6 AT長程重型魚雷、改良型潛射 UGM-84 魚叉反艦飛彈,將可以把台灣的嚇阻戰力向外推600至800公里,更能達到重層嚇阻、加大縱深的台海防衛戰略指導原則。

    壓力殼鋼材外購受阻 台灣中鋼自行研製突破

    蘇紫雲表示,原本歐美甚至亞洲國家都採用HY80高強度鋼板來建造潛艦,但相關國家婉拒出售HY80高強度鋼板給台灣,台灣中鋼決定自行研發,突破材料問題與合金技術,研製出國產的高強度 HSLA-80 型鋼板。

    日本海上自衛隊「蒼龍級」潛艦「白龍(はくりゅう)」號,蒼龍級前10艘是全世界第2型採用絕氣推進系統(AIP)的潛艦,尾舵也是X型構型。翻攝U.S. NAVY官網


    另一方面,台船在焊接技術也有突破,蘇紫雲說,焊接潛艦的艦體必須講究溫度的平衡性,要避免鋼板產生脆弱點。為了確保品質,台船公司也引進資深合格的焊接員,他們都取得國際證照,同時這一批合格具有國際證照的焊接員,成為主要的種子部隊。

    蘇紫雲也說,台船在國造潛艦首艘艦部分船殼上,也採用了機械焊接,如此可以讓壓力殼產生整體的結構,蘇紫雲強調,船殼焊接的工作這部分並不令人擔憂。

    蘇紫雲強調,下水典禮當天公開亮相時,外界一定會認為IDS是一艘漂亮的潛艦,尤其是艦首的魚雷管,可看出在曲面上能車出平整的正圓形魚雷管開口,且大軸、也就是軟殼的部分,完成整體金屬結構校正,這都是台灣精密金屬加工的專業能力展現。蘇紫雲也說,這次台灣廠商除了製作一些次系統之外,透過潛艦把台灣五軸工具機技術跟能量放到最大。

    台船也可以藉此受惠,因為在國際市場上,若能製造潛艦的話,當然可以取得更多的商業信賴,製造任何水面艦艇自然不在話下。

    X型尾舵靈敏度高 遭誤會取得日本蒼龍級藍圖

    前面提到國造潛艦IDS採用先進的X型尾舵設計,並非傳統的垂直與水平的十字型尾舵,部分人士曾質疑國造潛艦專案小組,為何要採用這麼先進的設計?但黃曙光一聽到這問題,就笑著說:「你不要認為它先進,其實沒有那麼先進,因為日本有在做,德國有在做,荷蘭有在做,瑞典也有,世界主要潛艦生產國採用X型尾舵已經有十幾年的歷史。不是那麼困難。」

    黃曙光也表示,X型尾舵其靈敏度比較好,具有4片操作面,即使有3片都故障,還能夠靠一片操作面繼續操作,其液壓系統會做一個規劃,而且在原地的旋迴圈半徑很小,機動性很強。相較於傳統的十字尾舵,其迴旋半徑很大。

    黃曙光強調,X型尾舵即使發生故障,只要有一片控制面還在,國造潛艦IDS就可以繼續運動。

    黃曙光也表示,9月中旬,他剛審完測試手冊,他一樣一樣的看,潛艦小組負責操作系統的部門,會做一個整體規劃,而且也找了技協顧問,看過整個系統,並沒有那麼困難。

    由於X型尾舵設計,還讓國造潛艦專案小組被誤解,外界有人認為IDS構型類似日本新式的蒼龍級潛艦,一度傳言是根據日本蒼龍級藍圖去設計。黃曙光表示,亞洲各國確實有人來兜售設計藍圖,「但我們怎麼可能去抄蒼龍的圖,因為我們買不到他的裝備,設計時就要有裝備,畢竟尺寸、規模、大小都不一樣。」

    旅美軍事專家張文指出,美國海軍1953年就下水的的「長鰭鮪魚號」(USS Albacore,AGSS-569),當時是世界上第一艘採用X型尾舵設計,其創新的流線型艦體(也被稱為淚滴型(teardrop hull),成為後來發展白魚級(Barbel class) 傳統動力潛艦和鰹魚級(Skipjack class)核動力潛艦的設計基礎。

    美國海軍1953年下水的「長鰭鮪魚號」(USS Albacore,AGSS-569),率先採用X型尾舵設計,驗證其極高靈活性,加上其首先採用淚滴型艦身設計,水下航速高達33節。張文提供


    張文也表示,接續X尾翼始祖「長鰭鮪魚號」後續設計的白魚級(Barbel class)傳統動力潛艦白魚號也在「大西洋艦隊水面反潛作戰研發支隊」(Surface Antisubmarine Development Detachment, Atlantic Fleet)擔任假想敵「水下目標」,進行反潛作戰的戰法研發工作,也間接催生了驅使美國海軍發展ASROC 反潛飛彈和反潛直升機。

    至於這項1950年開始研發的X型尾舵控制潛艦航行的技術,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相當成熟。張文表示,X舵靈活性比比傳統的高很多,以前電腦技術不很發達時發展困難。電腦控制、協調控制面的技術成熟後就容易且便宜多了。

    除了性能與品質之外,IDS首艘原型艦的安全是最重要的。據了解,從今年8月底完成全艦封殼作業後,台船與海昌工廠、海發中心及國外專業團隊已經展開品質最嚴謹的「品質檢測」,其中最主要的項目就是「全艦壓力殼船段的品質檢驗」,其次依序進行「裝備基座結構品質檢驗」、「艉舵翼與俥葉檢驗」、「船舯段固定壓載鉛塊安裝檢驗」以及最後的「全艦外殼、壓力殼結構檢驗」,目前均符合檢驗標準。

    IDS專案小組有來自美國、英國甚至印度的技術顧問協助,加上台船專業團隊,還有海軍256戰隊潛艦的全力投入,高度要求品質與安全,但是潛艦在水下潛航,萬一發生意外,救援難度高,仍然令人關切。

    由於IDS原型艦下水典禮後,將進行「廠內測試」(FAT)、「泊港測試」(HAT)、「海上測試」(SAT)等關卡,特別是海試,有一定的風險。熟悉各國發展潛艦歷史的張文表示,新艦製造出來(shake down) 可以出現的問題很多,尤其是建造新設計時,常有需要調整的地方,例如澳洲建造瑞典設計的Collins 級遇到很多,從主機故障,航行時噪音不達標準 。

    張文也表示,美國提供的戰系,照理說不應該有問題的,但澳洲當時都遇到很多需要花時間修改的地方,所以,很難預料國造潛艦IDS原型艦海上測試時,會有哪些問題。

    潛艦若深海遇難 美台啟動「瑞豚演習」DSRV馳援

    尤其在今年8月底,傳出中共核潛艦在連雲港外海東海海域訓練失事的傳聞,引起更多人對於國造潛艦的安全問題,外界常會人把潛艦用「鐵棺材」來稱呼,一旦出事就凶多吉少,近期最著名的案例是俄羅斯飛彈核子動力潛艦「庫斯克號」(K-141 Koursk),於2000年8月12日在巴倫支海參與軍演時起火爆炸,艦上118人全數罹難。

    對於台灣的海軍的潛艦,水下救難的能量,若在較淺的深度時,人員可以用緊急逃生口透過減壓上浮逃生。但超過一定深度,就要由救難艦使用「潛水鐘」來救出潛艦內官兵。

    DSRV深海救難載具是潛艦在深海遇難時,搶救人員的重要裝備,圖為美國海軍神秘號DSRV與洛杉磯級核子攻擊潛艦對接出海。翻攝US Navy官網


    張文表示,台灣目前的救援艦有潛水鐘(類似McCann Rescue Chamber),可以營救在三百餘英尺坐底的潛艦。而台灣正在建造的新型救援艦,將會有更先進裝備,可以在更深水進行救援作業。

    事實上,目前萬一台灣的潛艦在水下發生事故,的確有美方的協助,黃曙光首度鬆口證實「瑞豚計畫」的存在。

    黃曙光表示,現行海軍在水下救難,有一個平台,茄比級或是劍龍級潛艦,可以使用這一個救難平台。而我國海軍與美國簽約,有一項「瑞豚演習」,目前的救難協助方案是,如果台灣的潛艦一旦發生了災害,通知美方後,希望美方在36小時內可以趕到台灣,然後將深海救難載具(DSRV)放在船上,DSRV可以坐在上面,與潛艦艙口對接,救出潛艦內人員。

    黃曙光也說,同時海軍也在規劃,建造第二艘新型的「海洋綜合船」,具備海底探測、探勘,甚至於可擔任救難任務、水下作業等任務都可以執行。至於台灣能否自己購置DSRV,黃曙光:「將來也希望有機會,但這個DSRV的比較不好說。」黃曙光說,已經找到DSRV的商源,但又怕講出去之後,美方有意見,可能導致生變。

    台灣海軍發展新型救難艦,可執行救難、拖帶及救護任務,排水量3200噸,最大滿載航速18節以上,續航力約1萬海浬。據國安會諮委黃曙光表示,後續的海洋綜合艦(救難艦)將具備潛艦救難功能。郭宏章攝


    據了解,黃曙光口中的「瑞豚演習」,也就是先前外傳的「瑞豚計劃」,就是應對萬一台灣的潛艇遇難時,美軍會出動深潛大隊(DSU),攜帶DSRV等相關救難裝備,儘速趕往機場,由4架C-141(或者由1架C-141與一架C-5A運輸機)運往最接近現場的機場。抵達之後,在國軍協助下,將美方的DSRV卸載到運輸平台(LTV)上,同時與支援裝備立即轉運至碼頭,展開深海救援潛艦官兵的高難度任務。

    對於潛艦在水下執行任務的風險,蘇紫雲表示,任何職業都有風險,軍人在軍隊中服役,其職業風險性更高,這也就是為何在西方社會,軍人都有更高的社會地位、得到更多尊敬的原因。

    另一方面,蘇紫雲認為,現代潛艦的安全設計都相對的比較完整,所以只要在安全的深度操作,基本上風險是可以被控管的。

    若是從先前中共的核子潛艦傳出可能失事,蘇紫雲強調,從人道的角度出發,還是不希望它發生意外。或者是即使發生意外,其艦上的人員都安全撤離。畢竟現代的潛艦都考慮到安全撤離的裝置,包括緊急逃脫口,用深潛潛水的方式,或是潛水鐘救難方式等,可以讓成員安全逃脫。

    除了美國、俄羅斯之外,印度也自行發展DSRV深海救難載具,應對印度潛艦在深海遇難時的救難需求。翻攝Indian Navy官網


    蘇紫雲進一步說明,如果是潛艦「坐底」(潛艦停留在海底)後,潛艦就會有潛艦救難艦來救援,除非是潛艦艙內發生爆炸、直接進水,否則安全性應該是高的。

    另外,美軍所使用的深海救援載具(DSRV),可以直接銜接到潛艦的艙口,是在深海對潛艦救難的利器,但可能因國際政治受到來自中國壓力等因素,先前傳出有很多國家暫時不敢賣給台灣。對此,蘇紫雲表示,後續海軍還是會想辦法解決,例如透過例如英國這些比較友善的國家,特別是在俄烏戰爭之後,情況已有改善,所以台灣自行建造的第二艘新型救難艦,將配備DSRV的可能性就大幅增加了。

    蘇紫雲也表示,另一方面,是軍民兩用的技術,有很多商業打撈公司,或者是海上鑽油平台的公司,都有深海潛水員,最深的作業深度可以達到500公尺,若能結合這一些商用技術,在緊急狀況發生時,就可以給這些潛艦官兵多一層保障。
    郭宏章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