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奶成招牌!旅法年輕台商「美食外交」 學者:法國社會漸理解兩岸不同

2024-04-04 08:10 / 作者 李佳穎
法國第一家台灣珍珠奶茶店zenzoo於2003年成立。截自Taiwan Style en France臉書粉絲專頁。
台灣小吃享譽全球,不少在國外落地生根的台商開始賣起台灣菜。曾旅法的學者楊豐銘在研究中發現,一群受到台灣幾次政黨輪替影響的旅法台灣新世代,近年在巴黎開設小餐館,透過具有台灣特色的台灣菜,區別自己「不是中國人」的身份,台灣美食除拉近與台法關係,也讓法國社會逐漸理解兩岸的不同。

楊豐銘自淡江法文系畢業後留學法國,一路完成社會學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目前是法國土魯斯第二大學(Université Toulouse - Jean Jaurès) 與馬來西亞泰萊大學 (Taylor’s University) 飲食研究國際雙聯碩博士學程高級講師,經常在歐洲和亞洲各地進行學術交流與研究。他最近的研究收錄在《商跡》,講述了法國巴黎的台灣餐廳,透過台灣菜發揮「台灣」招牌價值。

他在《商跡》一書中就提到,台灣在法國的餐廳,透過店名「台語化」來「去中國化」,例如Laïzé是「來坐」、Ao Tao Tsu 是「後頭厝(娘家)」。楊豐銘受訪時也說,雖然法國的中國餐廳也賣珍奶,還大打廣告,但他自己對法國學生課堂民調過,多數知道珍珠奶茶來自台灣,珍珠奶茶已成為台灣的招牌。

楊豐銘說,巴黎的中國菜餐廳並非平價,已經趨近市場飽和,廚房設備成本高,都不是做小生意的台商負擔得起,台灣人開餐廳做的不是烤鴨、春捲等料理,而是透過一碗滷肉飯、一份三杯雞或客家小炒,再加上一份沙拉與一杯珍珠奶茶的小而美的套餐,擄獲法國人的胃。

楊豐銘回憶,約莫是2005年至2006年,有些台灣留學生從家鄉帶來粉圓,煮給外國同學吃,當時他開始好奇,台灣的飲食小吃如何面對跨國文化差異,又要在過程中如何妥協、折衷,融入在地生活,「白話來說,就是如何吃在一起、生活在一起。」

楊豐銘提到,他的博士論文指導老師、法國飲食研究權威Claude Fischler曾於2020年傳來一張照片問他:「我在街上看到這個台灣餐廳,這是很普遍還是新興的現象?」這時他很驚訝,原來台灣餐廳在法國甚或巴黎,已經成為一股被注意到的風潮。

「法國是一個親中的國家。」楊豐銘提到,在台灣於1971年退出聯合國、面臨雪崩式斷交潮前,法國於1964年就與中國建交,成為第一個承認中國的歐美國家,早期在法台人的身份註記也經常被標註「中國」。

不過,法國同時也是最多台僑的歐洲國家,根據2022年的僑委會僑務統計年報,歐洲約有台僑5萬人,其中以法國1萬2千人最多,英國與德國略少於德國。楊豐銘提到,台商在解嚴後才開始前往法國投資,以製造業為主,作風低調,也因為台灣與中國的曖昧關係,鮮少凸顯「台灣人」的身份。

有別於上個世紀的台商,楊豐銘發現,部分在法國求學的台灣學子或法籍人士的台灣伴侶在法國落地深根,「2000年陳水扁當選總統對新一代法國台商有很深的影響,啟發潛在的台灣意識。這不意味主張台獨,但不允許被視為是中國人。」

過去10幾年來,台灣已經多次政黨輪替,兩岸關係隨之變化,楊豐銘發現,部分在法國的年輕台商,不如以往成立大規模的企業,他們是小生意、小商家,對於台灣食物很有自信,透過美食打開國際交流的大門。
台式控肉便當加上一杯珍珠奶茶,是巴黎的台灣餐館常見的組合。截自Taiwan Style en France臉書粉絲專頁

楊豐銘發現,巴黎的台灣餐廳並非偶然或刻意,而是當代台灣人因應國際情勢、出外討生活的現象;這些台灣人餐廳並不是開設在傳統的華人商業區,而是更靠近日本、韓國人所在的新興商業區,就是為了與中國菜餐廳有所區隔。

楊豐銘在《商跡》一書中就分析,巴黎的台灣餐廳透過店名「台語化」並融入台灣元素來達到「去中國化」的效果,例如Laïzé是「來坐」、Ao Tao Tsu 是「後頭厝(娘家)」;同時,他們的餐廳不放青島啤酒,改使用台灣啤酒,並使用九層塔、馬告、花雕雞來混合台灣特色。

楊豐銘曾經在法國課堂的考題中要近30名大學生與碩士生解釋「珍珠奶茶的全球化」,他發現大部分的人都不會搞錯「珍珠奶茶是台灣」,不確定的人頂多會說是台灣或亞洲食物,但不會有人說珍珠奶茶是中國食物,「珍珠奶茶代表台灣,這個話語權很肯定。」

楊豐銘也分享,法國有些中國餐廳同時也販售珍珠奶茶,還大大廣告,但是吃過的人都知道中國人做的珍珠和台灣人的珍珠不一樣,精緻度有所差別。「什麼是台灣菜?」他認為這個問題在台灣海外移民內部還有很多討論,但是珍珠奶茶無疑成為台灣的招牌。

同時,楊豐銘發現,前往台灣餐廳的消費者多半是法國的年輕世代,他們未必能精準區別台灣菜和中國菜的差異,但是他們對台灣料理有興趣,願意了解台灣,對於台灣的認識可能從食物延伸到國家,「等他們成為社會中堅,台灣對他們而言,不再是一個陌生的名字。」

近年來,在台灣駐法代表吳志中活躍的奔走下,台灣在法國知名度大增,楊豐銘認為,所謂的「美食外交」,除了是政府單位在正式外交宴會中增加台灣食物,也應該多多舉辦民間的推廣活動,凝聚業者的向心力與消費者的忠誠度,才能讓台灣菜進入一般民眾的視野。
李佳穎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