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15年完成全台140多條手作步道!台灣千里步道協會獲「總統文化獎」

    2021-09-11 11:01 / 作者 張佩雯

    (中央社10日電)台灣千里步道協會獲第11屆總統文化獎的在地希望獎。副執行長徐銘謙今天表示,協會應該算是一個夢想的凝結,透過手作步道挖掘在地傳統智慧,這個獎是凝聚了非常多人努力的成果。




    圖片
    文總10日公布第11屆總統文化獎得獎名單,社團法人台灣千里步道協會獲在地希望獎。(圖片來源/中央社)




    中華文化總會今天公布第11屆總統文化獎得獎名單,對於獲得在地希望獎,徐銘謙接受中央社記者電話專訪時說:「當然是非常榮幸,非常、非常的高興!我們很多人都會去領獎。」



    她接著說,「其實我們應該算是一個夢想的凝結,就是非常多、非常多在地的組織,非常多的合作夥伴,還有包含政府部門裡面推動政策實現的公務人員在內。這個夢想應該是非常多人的凝結,不是只是我們協會自己拿到這個獎。」



    被詢問這個獎似有深遠意義,透過協會將人們對跟這塊土地、既有文化、不同族群間的情感,甚至讓行政部門由下而上,都凝聚在一起的象徵?她說:「沒錯!沒錯!我們比較像是扮演一個平台,把這些散落在各地方的事情,大家的努力把它們整合在一起,這個獎是看到這麼多人的努力而給予的肯定。」



    她闡述,協會其實是透過手作步道去挖掘在地的一些傳統智慧,把很多地方、社區的參與強化,把地方的力量找出來;另外就是透過推動國家級綠道,把個別社區的亮點集結成計畫,這15年來,很多人的努力、一起協助,才有初步的成果,爾後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記者詢問:「15年的投注,可以說是志業?」她說,若是職業撐不了這麼久,這是結合工作、遊戲,把好玩的事做得很有意義,還發展出步道學、步道師,頒獎表揚包含客家、排灣、魯凱、福佬等80、90歲的耆老,因為發現他們有不同的工法記憶,藉此鼓勵大家去重視真正在土地上勞動、傳承族群跟在地智慧的實際執行者。



    回憶這15年的一步一腳印,她說,除了已經做了140多條分布在北、中、南、東山區,甚至澎湖南方四島的手作步道,台灣千里步道協會迄今在全台灣展開的行動,可分成4個階段。



    首先是串聯既有村莊小路、農路、水圳路等的環島步道,2006到2010年間,包含山線、海線、屯線完成2877公里,完全由民間發起,將在地社區、特色找出來並串聯起來,給行人、自行車通行安全空間,保留了沿線的美麗風光。



    其次是2010年之後推動守護步道跟活化路網。後者是鼓吹大家不要開車,用走路、騎自行車方式深入在地社區,遠離大馬路,促進社區的小型經濟。前者則是參與因環境開發而破壞路網完整性議題,例如保護阿朗壹古道。



    第3階段,即是2016年起的千里步道2.0計畫,推動國家級綠道。先是跟北、北、基、宜由下而上推動長達300公里的淡蘭古道,有了推動長距離古道經驗,2017年提供給國家發展委員會足以代表台灣的國家空間且能凝聚在地認同,對形成集體意識有幫助的區域性主題步道。



    國家級綠道共計7條,即淡蘭百年山徑、浪漫台三線樟之細路、台灣山海圳綠道、糖鐵綠道、水圳綠道、南島綠道、脊梁山脈保育綠道,行政院並於2018年核定推動。



    第4階段,則是近年展開的步道運動國際化跟制度化,讓過去的社會運動,變成影響政策層面,讓步道守護有法規支撐。例如修了「公路法」確保行人、自行車行走安全;讓公共工程委員會發文規定所有工程推動前必須做生態檢核、公民參與。也讓幾條綠道推動時,由政府組織跨縣市平台執行、協調、突破藩籬之舉,成為制度的一部分。



    推動國際化時,參與世界步道聯盟(WTN)、亞洲步道聯盟(ATN),為因應台灣國際地位特殊,國家級綠道主管機關又都是政府部門,因而跟客委會、觀光局、林務局等簽署推廣步道國際交流的備忘錄,促成公部門跟民間一起推廣台灣步道國際化,讓外國人走完這7條國家級綠道,更能認識台灣的多元文化。




    張佩雯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