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花蓮觀音國小「督旮薾阿美族傳統屋」 傳承原民文化共創多元學習場域

    2022-03-19 15:25 / 作者 黃奕慈

    為完備原民文化學習空間,教育部國教署自109年起辦理「營造原住民族文化學習場域計畫」,鼓勵學校以課程發展為基礎,將課程教學結合在地文化,營造具有溫度的文化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動機並加深對自我文化的認同,以契合學校推展原住民族教育。




    圖片
    共創多元學習場域 花蓮觀音國小「督旮薾阿美族傳統屋」傳承原民文化(圖片來源/教育部)




    以花蓮縣觀音國小為例,該校位於督旮薾部落(Tokar),從觀音山上向下俯瞰,呈現階梯的景象,阿美族語的「階梯」為「Tukar」,因而演變成部落地名「Tokar」。該校於110年度獲得計畫補助,偕同社區發展協會、部落工班一起合作,利用部落在地資源,並透過部落耆老指導,於校園閒置土地建造「督旮薾阿美族傳統屋」,不僅將建造工法的技藝傳承給下一代,也讓學生透過課程,學習建造傳統家屋相關的文化素養。



    觀音國小校長黃桂蓉表示,在傳統屋施作前、中、後期,分別規劃田野調查、傳統建材介紹、家屋落成儀式等民族文化課程,更邀請在地耆老教導孩子們如何使用苧麻、構樹、香蕉絲、桑樹等傳統材料進行手工藝編織,讓孩子學習傳統文化知識及技能,讓孩子們發揮創意,發展出更多作品。而在傳統屋建造過程中,藉由促進師生與部落間的互動以及整合部落的資源,保留珍貴的傳統部落文化,創造具有特色及溫度的學習場域,師生能夠在傳統屋這個空間進行族語及文化傳承的教學,並讓學生尊重當地自然環境及生物,達到永續發展的目的。



    黃桂蓉也提到,「督旮薾阿美族傳統屋」是學校對文化智慧保存的展現,六年級師生更以「督旮薾美屋建造」為研究主題,參加花蓮縣太平洋盃全國小論文競賽,獲得原民專題組銀獎。並在傳統屋落成後,舉辦「族群文化交流及課程活動」,邀請他校師生進行共學與文化交流,進而認識不同族群文化的差異,增加對於族群文化的了解。學校將持續深耕文化傳承,讓孩子有更多元的學習課程與空間。



    國教署表示,學校以課程規劃為出發點,思考課程教學的背後,什麼樣子的空間有助於學生學習,並結合部落耆老智慧及跨領域教學團隊共同構思,將課程與學習場域結合,讓學習發揮加乘效應。國教署將持續輔導更多學校加入文化學習場域營造的行列,透過教育的能量,延續原住民族傳統文化之美。






     


    黃奕慈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