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在地青創/宜蘭「金魚厝邊」在地青年創育坊-頭城青年「返鄉」門戶

    2020-12-23 15:49 / 作者 張佩雯

    走進位於宜蘭頭城的「金魚厝邊」,細膩的窗花、牆上的字畫、桌上的茶壺透出濃濃的古色古香,這裡是頭城老鎮長邱金魚的古厝。負責人彭仁鴻正親切地與來訪青年泡茶聊天,這裡不僅是個問路、問事、問頭城的「借問站」,還是經濟部串連中央與地方資源,打造的在地創生支持系統—「在地青年創育坊」。


    彭仁鴻投入地方創生,希望讓「金魚厝邊」成為頭城青年「回家」的門戶。(圖片來源/彭仁鴻提供)

    立志成為頭城「門戶」 串連在地聚點

    「其實⋯⋯我好想回家工作。」

    「如果可以,好希望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

    「我希望能釐清家鄉利害關係人,讓回鄉發展更順利。」



    許多返鄉青年,常常因為千頭萬緒在內心上演各種「小劇場」。彭仁鴻說,他投入地方創生的緣起,是從大學畢業後回鄉擔任「研發替代役」,因為不捨小時記憶中的老建築面臨拆遷,決定用自己當兵存下的第一桶金為金魚古厝延續生命。



    一開始滿腔熱血,草創初期也因缺乏資源、人脈,更因為不熟悉地方的「潛規則」而四處碰壁。不過,善用自己在公部門服役的經歷,彙整政府提供的創生資源,彭仁鴻雖然一路跌跌撞撞,但最終也將「金魚厝邊」發展成地方創生的據點。



    然而,「金魚厝邊」並不做營利據點,不開咖啡廳、商店,而是猶如地方「資訊集中處」,是希望能將這個據點作為頭城的「門戶」,讓每位來頭城的旅人,先在此了解在地文化,進而深度造訪每一個具有特色的在地據點,甚至,能讓這裡成為地方創生的搖籃。

    宜蘭青創加速器、打造在地健康產業鏈

    「萬事起頭難」,對於想返鄉從事地方創生的青年來說,沒資金、沒人脈是一大挑戰。根據台灣經濟研究院的最新統計,新創企業68%在創業過程中曾經選擇進駐「創育組織」。「金魚厝邊」的在地青年創育坊提供的並不僅是一塊敲門磚,更希望成為青年返鄉創業路上的後盾、夥伴,不至於「單打獨鬥」。



    彭仁鴻最近還推動「GO FIT宜蘭青年創業加速器」計畫,他從宜蘭的好山好水出發,考量後疫情時代民眾對於健身產業的需求而命名為「GO FIT」,創業加速器以「大健康產業鏈」為主軸,分為實踐家、行動家、夢想家三大組別,徵求有志返鄉創業的青年提出想法、接受培訓。今年8月公布消息後,收到近20組報名,透過深度訪談,嚴選其中8組,從9月開始進行為期3個月的深度「陪伴」,協助青年落地深耕。



    彭仁鴻說,在地方發展事業,不僅要能和核心夥伴共同建立事業文化,更重要的是釐清利害關係人、鏈結關係產業,促成合作。因此,藉由「GO FIT宜蘭青年創業加速器」,幫助創業者釐清場域端、消費端、供應端等不同面向的結構,發展出創新的服務或商品。



    同時,該計畫也邀請到台大EMBA、宜蘭旅外企業家與高階經理人等數十位資深業師進行一對一輔導、領域專家系列課程,希望能「手把手」與青年共創服務提案,一起解決創業遇到的各種難題,並協助團隊獲得業界最靠譜的資訊,掌握時勢脈動,共創完整的服務體驗。

    金魚厝邊推動的「頭城老街文化藝術季」已成為當地年度盛事。(圖片來源/頭城老街文化藝術季臉書)

    地方創生的「人社心、商業腦」

    「從事地方創生的人一定要有『人社心、商業腦』」,彭仁鴻將「創生」的主軸放在「永續」及「具有地方脈絡」兩項重點之上,所有創生發展出的事業幾乎都是「量身打造」。對於返鄉的夥伴,透過深度對談,釐清他們返鄉的初衷、過去的經歷及專業,進而媒合在地的需求,找出「雙贏」的可能性。



    以頭城在地最著名的「稻米」為例,在地品牌「米泉釀」使用宜蘭有機「行健米」米糠,加上深層碳酸氫鈉泉,研發出精華露、面膜等保養品,從主原料的種植、加工、到成品製造全部在宜蘭完成。



    「囍感生活」則是由一群熱愛生活與關心教育的媽媽與老師所建立的品牌,嚴選在地水果金棗、蜜桃、洛神花等製成果乾、濃縮果汁,還發展出經由滾珠瓶、防蚊噴霧、萬用油膏,從使用者的關懷出發,研發出連嬰兒都適合使用的商品,也成為在地一大特色品牌。善用頭城好山好水的特色,發展出「健康幸福產業鏈」,成為頭城青年創業獨特特色的重要推進器。



    「越在地、越國際!」彭仁鴻在2019年曾帶著東吳大學「地方創生」課程的學生到日本四國「神山町」,觀摩當地推展了30多年的地方創生,如何讓原本人口外流的村落,成為異鄉人紛紛遷入的宜居地。神山町發展出專屬於當地的地方創生學院「神山塾」,除了藉此保留在地文化之外,更以此為基礎開創出當地獨特的「Life Style」,讓來到神山的人都能了解、喜歡、甚至愛上神山的風土民情,進而在此落地深根。



    彭仁鴻的理想,就是希望頭城也能有「頭城塾」。「即使在我這一生達不到這個目標,我也要把這條路慢慢鋪起來。」藉由地方創育工作坊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夥伴,激盪出頭城這片土地更豐沛的活力!

    更多太報報導

    在地青創/「還好有厚臉皮打那通電話」7年專做一件事——把青年催回家的「邸台東」

    在地青創/招青年返鄉之後 — 你不曉得的「養活」老屋創業法

    張佩雯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