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為變態的神父|「與病毒共存」的迷思—紐西蘭值得台灣借鏡的究竟是什麼?

2022-04-29 09:58 / 作者 張佩雯

昨天看了某政論節目,一個82歲的來賓,不斷宣導要讓確診曲線快速上升,這樣就可以快速下降,說疫情要像爬坡一樣,越快越好,防疫措施要廢除,他甚至說主持節目裡的隔板是多餘的,口罩也應該拿下來,旁邊一個共存派的學者不斷苦口婆心告訴他不可以那樣,另一位年輕來賓則不斷強調,他們放隔板是為了怕被隔離,被隔離了節目就不能做了,大家都確診了,這個節目必須繼續做下去,換言之,這個節目很重要,大過於那些千千萬萬確診的人。




圖片
真正的應對措施,通常都是考驗疫情來臨時,即時的應變能力。(示意圖,圖片來源/Unsplash)




今天看了另一台,一個名嘴認為問題在於政府沒有快點說要共存,導致讓人民心裡沒準備,另一位說的則有趣了,她一面抱怨陳時中被架空,無法施展,一面又說陳時中當初還想清零,所以才被架空,被府院高層拉住,全世界只有上海和台灣還想清零。



這個邏輯的矛盾是,認為清零的陳時中,可以減少這次災害,反對其他共存的人介入,又覺得清零是錯的,共存是對的,台灣不能變上海。



這些種種癥結點都在於,人們不願意認知到自己的錯誤,毫無概念的想像共存,推崇共存,只能共存,導致了現在的災禍,等到災禍發生,還是想像一個「完美的共存」,認為共存不是現在這樣子的,即使去尋找問題,仍然像瞎子摸象,到了黃河仍然不死心,認為溺水了,是走到河裡面不夠深的關係,不夠「共存」,共存的不夠。



那位82歲的來賓,反映了被「共存」想像洗腦的事實,導致了過於激進的共存想法,連共存派學者都招架不住,「快點經歷這一波,快點結束,大確診然後解放」,這個來賓的想法,其實和普羅大眾對於共存的想像差不多,但共存派學者沒告訴你的事,一個迅速的大高峰過去,接下來就是一個月死亡八千多人,然後找不到火化場,而死的,都是這些高齡者,衝得越快,爬得愈高,醫療崩的越快,受害者是弱勢群體還有高齡族群。



這個神父很早就說過了,當國內媒體還在汲汲營營報導韓國出國解放,不用戴口罩,神父優先轉載了韓國死亡人數和火葬場的消息。



韓國65歲以上老人打完第三劑疫苗的比例將近9成,也拿到60多萬份的輝瑞新冠口服藥,照樣死傷一片,醫療瀕臨崩潰,這就是共存的代價,與病毒共存,從來就不存在配套這回事。



當他們預估的單日十萬人確診的時候,結果來到60萬。



如果這些人說的都是對的,那麼,台灣今天這個結果都是無法避開的,可是否,是可以避開的,就在一群人決定753,縮短檢疫天數,開放商務旅客,如果當時能聽從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的聲明,而不只剩下一片「與病毒共存」之聲,今天的災禍,完全可以避免。



回到共存最喜歡提的成功例子,新加坡,疫情嚴重的時候,icu病床2/3被佔滿,這其實比韓國還糟,也發生過確診孕婦送到醫院卻沒人理會的處境,等了兩小時以後,無人聞問,導致流產。



醫院被問責,他們回答,那時他們忙著處理另外3個新冠孕婦,沒有人力,而收治確診孕婦的醫院,在新加坡的行政命令下,只有幾間,原本接產的醫院是另一家,但那一家卻不能收確診孕婦。



新加坡一開始快篩也是十分昂貴的,他們也有經過確診大海嘯的血淚史,就好比說,「徵用快篩」這就是一個超前部署,疫情還沒起時,直接徵用沒有意義,疫情來臨時,徵用必然會造成市場衝擊,短時間有些人想買就買不到,坦白說,台灣在確診破萬的時候,馬上就實施快篩實聯制,這個速度相比其他國家,算快了。



疫情來臨的即時應變能力,才是真正的考驗



真正的應對措施,通常都是考驗疫情來臨時,即時的應變能力,國外也不會例外,真正的問題在於,台灣舉國上下,從來就沒有任何「共存」的經驗,精確一點來說,沒有應對龐大確診潮的實際經驗,每天確診一萬和每天確診60萬,是完全不同的處置方式,不要說國外都演一遍給你看了,往後真正的實際確診數,現在還無法估算。



「沒有人知道未來會怎樣」,卻在可以評估的過去時,沒有做好實際的評估,只有一面倒宣傳「共存」的美好。



如果「與病毒共存」的迷湯,更早宣布,灌得更早點,實際上造成的情況是,人民越來越低的警戒心,今天的確診數,恐怕早就破十萬了。



台灣的「與病毒共存」,根本就是一種心理疾患,是有病的,是在吃自助餐的,在確診浪潮還沒來臨之前,有人討論快篩嗎?有人討論備藥嗎?通通沒有,全都一面倒宣傳「共存」的美好,報喜而不報憂,就算提到藥品,也都是「美國人得病自己去藥房買藥」,合理化共存的粉紅泡泡,事實上,美國人不是都可以去藥局買得到藥,就像台灣現在配發的藥是有限定給特定人使用,更遑論美國之前還下架了根本毫無效用的武漢肺炎用藥,那放在架上給美國人用了一段時間。



紐西蘭逃過海嘯的「三劑令」,是擴展到餐廳還有就業,有些人因為沒打疫苗甚至還會失業,在疫情高峰之時,還有一群人去國會抗議「反疫苗」,這麼嚴苛的政令,有人知道嗎?他們高齡者普遍施打三劑,就是這樣來的。



新加坡沒打疫苗的人甚至不能去圖書館,也不能上餐廳,新加坡面對海嘯時的三級警戒,「社交聚會人數最多5人的限制,外出用餐只能最多5人一組,每戶家庭每天可接待最多5名訪客,室內室外皆須戴口罩,有戴口罩不用強制維持社交距離。」



「工作相關活動的人數上限1000人,出席者必須站在固定位置,場地要畫出100人分區,每區間隔兩米,工作場所內的社交聚會則被禁止,大型會議和貿易展覽以及獎勵旅遊活動必須得到政府批准。」



有媒體報嗎?沒有,他們只會報導共存後有多爽,開放國境有多棒,關於「與病毒共存」,只報好的,沒有報壞的,只報享樂,不報代價,只報收穫,不報怎麼付出。就像報導一個腸胃炎病人出院時有多麼健康,可以吃很多美食,那沒有意義,我們應該知道的是他得病時是怎麼治療,經歷過怎樣的痛苦,而不是造成一個誤會,得病時我們也可以大吃大喝。



這讓台灣整體「與病毒共存」,看起來,就只是個邪教而已。



所有的國家,所有的結果,所有應對病毒的方法,全部被喧染成「與病毒共存」,導致看不出差異,也沒有其他結果,也無從選擇,幸福的家庭都有類似的幸福,不幸的家庭卻有各自的不幸,最重要的「不幸」,就是台灣避開危險的關鍵,減災的的必需品,但沒有,只有一種幸福,與病毒共存的幸福。



旅遊業、工商界、媒體、記者、學者,網路鄉民,全部都只有「與病毒共存」,沒有其他答案,沒有其他的聲音,沒有其他進行選擇的空間,異議者被排除到公眾議題領域之外,而明明,清零與共存,應該是一半一半,到現在,民調結果仍然顯示,共存,其實是少數。



特別提到學者,是因為沒有任何國家,像台灣一樣,所有醫界、學界都在講「與病毒共存」,只有「廢除疫調匡列,只能開放,不走回頭路」、「黃金感染期」,等到災難發生,這些人再來事後諸葛,出一些餿主意,「以篩代隔」,廢除隔離,國外都這樣做,沒有人,出來為這些無知的學者喊剎車,直到現在,我還看到三立的政論節目去找這些學者來背書「3+4」,然後他竟然在節目上脫口而出「不去驗就沒確診」,說,這是紐西蘭經驗。



德國、美國、日本,都不算是「與病毒共存」



雞蛋不會放在一個籃子裡,在國外,倡導如何防疫的專家,仍然是主流,你很少看到在疫情面臨險峻的時刻,一個國家內主流的意見,居然是躺平,然後這是「感染科專家」。



從「積極防疫」這點來看,德國、美國、日本,都不算是「與病毒共存」,所以「全世界只剩下台灣跟中國還在清零」這一點不攻自破,把台灣的積極防疫,說成是物理清零,然後跟中國一樣,依此邏輯,被批評是鎖國的日本,也跟中國一樣了。



防疫,是門學問,不是部分替代整體的鄉愿話術。



全世界不只台灣,還有許多國家都在積極防疫。



美國,研發全新的covid疫苗,涵蓋各種變異株,應對秋冬大感染,而非盲目尋求群體免疫,台灣當時應該繼續積極防疫,而非盲目開放,維持一日數十確診現狀等待疫苗,這才是正確的策略。



德國,衛生部長坦承犯錯,「我犯了一個錯誤。這樣作雖然能減輕衛生部門的負擔,但它發出的信號卻是錯誤和有害的。」、「新冠感染不是感冒,因此必須隔離,而且要由衛生部門指定和監督。」



他收回了新政策,認為衛生部門不再向感染者發出隔離通知的做法是錯誤的,不會實行,居家隔離者不能全靠自主自覺。



在日本,岸田否定了調降傳染病分級的想法,他稱「由於omicron變異株致死率與重症風險都比流感來得高,且還有變異可能,現階段變更分類並不現實。」



如果我們要給「共存」下個定義,下調傳染病等級、撤銷檢測,追求群體免疫,這應該是一個標準,如果只是開放邊境、防疫措施「鬆綁」,都能解釋為「共存」,那幾乎無處不共存,共存的盲點在於,「共存」的概念像是母豬教的「母豬」,幾乎覆蓋任何一個國家,就如同母豬的定義涵蓋每一個女生一樣,無處不共存,無一不是母豬,然後狹隘的,廣大群眾只能照著少數利益團體去行動,甚至去指控其他人,妖魔化防疫舉動,如果不照他們的意思去走,你就是可惡的清零,現在還想清零,不顧百姓生計,不顧廣大男性的求偶焦慮,說白了,台灣的共存派就像是母豬教一樣,少數綁架多數,玩弄伸縮滑轉的謬誤,當各國有鬆綁措施,一律歸類為共存,是好女生,各國有嚴謹防疫措施,卻反而都不提,然後把國內的積極防疫措施,都講成是清零,跟上海一樣,都是壞女生,壞母豬。



自業自得,共存的業障,由全體大眾承擔。



直到現在仍不悔悟,只想享樂,不盡義務。



我們可以知道日本的染疫率5%,沒有要追求15%~50%染疫率,日本各地面臨omicron大海嘯,都在倡導「三密」,無論是災情重還是輕,都在發布警報,壓制疫情。



沒有人會說日本各縣提升警報,是清零,是一種錯誤,東京壓制了感染數字,限定大型聚會活動,商店內用限制,是上海,跟中國一樣,只剩下他們還在清零,百合子想讓東京人餓死。



紐西蘭是很好的一個借鏡,很多人其實都搞不太懂紐西蘭的防疫模式是什麼,以至於剩下紐西蘭開放邊境這種新聞可以報,或者「紐西蘭人自動自發,台灣隔離是將病毒恐怖化是歧視」、以及共存派學者在政論節目唬爛的「紐西蘭人自動自發都不通報,是世界趨勢」而已。



紐西蘭從1月13日南島飛往北島第一大城奧克蘭參加婚禮的九口之家群聚案開始,到3月23日,總理宣布國內新增確診人數已達到高峰,4月4日解除疫苗強制令為止,這1月13~3月23日,可以說是紐西蘭這一波浪潮的潮起到潮落。



紐西蘭的疫情「還在進行中」



首先,1月23日,紐西蘭宣布「紅色警戒」,制定口罩規定以及室內外集會人數限制、社交距離、接待場所的室內客人上限100人、疫苗護照,阿爾登取消自己的婚禮。



1月26日宣布三階段防疫,第一階段,每日確診病例少於1000例,仍採取儘可能清零方式,確診病例須隔離14天,密切接觸者隔離10天。



第二階段,乃過渡階段,omicron風險大為增加,且病例已在社區蔓延,縮短確診病例及接觸者隔離期間至10天及7天,第3天、第8天都要進行篩檢;密切接觸者則須隔離7天,第5天時需要進行篩檢,除了PCR,還使用快篩,用數位疫調,透過應用程式和線上問卷進行調查,無症狀的醫護人員和關鍵行業人員密切接觸者在快篩獲得陰性反應後即可返回工作崗位。



第三階段:每日確診病例在數千例以上,要求隔離的密切接觸者將僅限與病例居家接觸者,確診病例及接觸者隔離期間分別為10天及7天,中輕症病例採居家隔離,多數民眾必須自我管理,此階段將不再要求每位染疫者進行隔離,也不一定會通知他們確診資訊。



2月3日,紐西蘭政府公布了5階段重開邊境日期,並宣布,對那些不遵守自我隔離要求的人,會處以1.2萬紐元的罰款。第一階段開放,免隔離旅館入境定在2月27日午夜11:59,澳洲接種疫苗的紐西蘭人可回國並在家隔離。



第二階段,3月13日午夜11:59,世界其它國家接種過疫苗的紐西蘭人就都可免MIQ入境,在這邊都是紐西蘭公民。



第三階段,4月13日,短期工作和學生簽證的旅客,最多5000名國際學生。



第四階段,7月,所有澳洲旅客,免簽證國家旅客。



第五階段,10月,所有簽證類別重新開啟,包括觀光和學生簽證。



2月5日,新增確診243例,官員警告病例恐攀。



2月10日開始大規模民眾反疫苗示威,包圍國會,議長打開灑水器以及撥放洗腦神曲Baby shark驅離,結果示威者開始合唱,這些示威者多半都沒戴口罩。



2月14宣布進入防疫第二階段,縮短隔離期,增加抗原快篩,此時確診數來到981例。



2月15日,破千,1160例,59名患者住院,紐西蘭不再致電通知民眾確診,改用簡訊通知以及傳送自我隔離指引,確診者要在網路上填寫表格,方便衛生部門分類,篩出重症風險高的患者。



2月22日,反防疫示威持續,警察被潑糞和酸性物質,確診數2846例。



2月23日,六千多例,



2月24日午夜起,鬆綁隔離檢疫措施, 自我隔離時間為10天,其他接觸者須自主監測症狀但不須隔離,醫療資源集中投入高風險患者,RAT快篩將成為檢測的主要方式,PCR檢測將保留給臨床有需要的人。



2月25日,1萬3千多例。



2月27,紐西蘭人免旅館隔離日,28日,確診來到高峰,3萬2千多例。



3月2日,示威第23天,警方驅離抗議人士,掌握國會草坪,阿爾登於南島基督城訪問小學時,被抗議人士趕出校園,說她很丟臉,是背叛者,單日確診來到2萬3。



3月9日,確診病例及其家庭聯繫人的隔離期將從10天減少到7天,MIQ隔離也縮短至7天,家庭接觸者需要第3和第7天進行兩次RAT快篩。家庭密接者如果出現症狀,也應該接受測試,如果結果為陽性,他們需要從那時起隔離7天。如果確診者隔離7天后仍有症狀,衛生部建議待在家中直到症狀消失24小時,確診數22454。



3月11日,美國警告旅客避免入境紐西蘭,美國CDC將紐國旅遊警示提升到「第4級:非常高風險」,並呼籲美國人避免前往紐國,確診數3萬9。



3月23日,阿爾登宣布本週的國內新增確診人數已達到高峰,紐西蘭預計將自4月4日起解除疫苗強制令,民眾進出餐廳、咖啡廳等公共場所也不再強制出示疫苗接種證明。確診數,18491。



4月13日,疫情警示級別將由紅色燈號調降為黃色燈號,解除室內外集會人數限制,仍須居家自我隔離7天,確診數9634。



紐西蘭的例子是成功或是失敗的?我想可以確定的是,「他們的疫情還在進行中」,而紐西蘭2月27日後的人均檢驗量開始猛爆式下跌,檢測量是29046,到現在4月25日的檢測量7天平均值,只有2119,差了10倍。



紐西蘭的確診數可能有龐大黑數,紐西蘭的死亡人數也可能不是真實數字,紐西蘭雖說趨勢下降,但四月以來也有多達破萬確診量,如持續開放國境應該有可疫情重新燃起。



可以知道的是,紐西蘭2月份時快篩一劑難求,在最大城奧克蘭排隊要一小時才能領取免費快篩,5劑快篩台幣750元,紐西蘭政府一開始不願進口快篩,私人公司自費進口,結果被政府強制徵收。



紐西蘭在二月疫情爆發前,政府是禁止民眾買快篩的。



紐西蘭隔離是自主隔離,沒人監視,警力被調去鎮壓示威,與其說是「人性化」,不如說是半放棄,這是缺點,不是優點。



儘管是這樣,紐西蘭隔離天數有7-10天,禁止採買,可以出門散步,但地廣人稀,遇不到人,這是特例。只有檢測、醫療需求、探視臨死親人才可外出。



護士、檢測人員罷工,因為太累,醫療人力極度缺乏,「自覺精神良好,可回去照顧病患」。



二月時疫情剛爆發時期,買不到快篩,PCR要等五天,整體策略是鬆綁,但是是因為確診太多,無人力負荷的關係,家醫是第一線,或許是死亡人數不多的關鍵,他們要看病,接受諮詢,打給病人,重病每天連絡,將食物藥品血氧機配發給病人。



紐西蘭這一波通膨嚴重,觀光和國際留學生業務蒙受重大損失,如同先前美國給紐西蘭的旅遊警示。



紐西蘭的漏報率可能達50%,學者指出快篩的準確率有很大的問題,衛生部收到了關於有症狀的人病毒檢測陰性的報告,但後來這些人被確診。



快篩對早期的樣本不敏感,1-3天內檢測都可能會是陰性,由自己操作跟醫護人員操作有明顯差距,患者操作錯誤,取樣時間問題,醫護操作才能將成功率提高到90%。



「不上報、不檢測、檢測不準」是紐西蘭面對到的,確診數字變得無法參考,也無法預估疫情高峰值,甚至現在趨勢下降也可能只是表象。



紐西蘭值得台灣借鏡的究竟是什麼?



那麼,紐西蘭值得台灣借鏡的究竟是什麼?



不是清零無用,而是放推太早,紐西蘭依靠的是一開始迅速發布的「紅色警戒」,以及擴大版「三劑令」,紐西蘭疫苗施打率高不是沒有原因,紐西蘭政府強制在衛生、執法、教育和國防等部門工作的民眾,都要強制接種疫苗,如果拒絕會被解僱,疫苗證明擴大到餐廳,比台灣還嚴格。



紐西蘭中間一度有躺平的聲浪,意即「什麼都不做,讓感染蔓延,並接受幾乎所有人都會很快被感染的事實。」



結果被紐西蘭公衛學者反駁,「並不是所有人都會被感染,大多數人採取防疫措施就不會被感染」、「病例開始下降的越早,整體爆發的規模就越小。」



後面那句是重點。



如果爆發初始病毒傳染數R值為2,則約80%的人口將被感染。如果R值為1.5,那麼感染率會降至58%。



所以,「戴口罩、通風、隔離、接種以及避免室內大型聚會等措施都有助於減少R值和感染總人數。」



紐西蘭的模型表明,根據採取防疫措施的不同,結果也會不同,從25%-60%,所以如果要學紐西蘭,就不能學半套,病毒是不會說「好喔,你們想要學紐西蘭,那我感染15%就停了」,不是,你要靠的是減少人流移動的措施,這才是實質「減災」。



減少人流移動的措施才能減少傳播給弱勢群體,控制感染數,避免醫療癱瘓,進而減少重症患者。



以篩代隔、「快篩陽性算確診」,是負面例子,不是正面例子,篩檢代替隔離適用對象不是全體,而是必要工作人員,「不上報、不檢測、檢測不準」,是全然依靠快篩為評判標準的主要問題,快篩陰性會製造大量確診者往外流出,自己操作的快篩又會讓這個現象更加不準確而且加倍,台灣接觸者3+4的制度,顯然就是捨去紐西蘭的長處「維持7天、禁止採買」,而去習得紐西蘭的短處「自主放任」,從而得到台大院長的弔詭式邏輯:



「嚴苛的政策甚至罰錢,將病毒恐怖化,助長社會恐慌,歧視和霸凌,也讓更多醫護信心不足,增加壓力。」



紐西蘭也會罰錢,有強制性和監視的隔離措施才能減少醫護壓力,病毒恐怖化和社會恐慌,是假議題的,一面倒的宣揚共存和正能量,遮掩真相,才會導致民眾更加無助而且恐慌,錯誤的觀念更使得在急需防疫措施的時候,反將正常的防疫「恐怖化」。



最好的解決辦法,往往都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



台灣的問題,就是專業人士只剩下一種,「驚人的一致」而沒有其他的對照組和反對意見,這些在前頭應該指引大家的人反倒變成率領民眾開啟失智列車,躺平、躺平、再躺平,躺平了以後發現不對勁,仍然把問題歸咎於「躺的不夠平」。



非專業、假專業的人士,占據媒體主流,幾乎沒有其他的聲音,外行領導內行,政治凌駕專業,專業為政治服務,例如,3+4的政策居然是由完全不懂防疫的行政院長宣布,消息露出,隔天指揮官記者會一延再延,會中專家「無法思考」,最後再找指揮官背書,可以想見這是政治決定,不是專業意見,是放太寬的接觸者隔離政策。



台灣相較於紐西蘭的優勢很明顯,就是沒有一大群民眾跑去抗議反對疫苗,也就是民眾較能配合指揮中心的防疫舉措,還有警力可以活用,如何讓隔離落實,讓民眾能讓過往一樣,遵從指揮中心的指引,需要較強而有力的防疫措施,並且由指揮中心主導,各部會配合,而非指揮中心只能被動地聽從高層或層峰的意見。



減少人流移動措施是必要的,至少,暫停大型活動,恢復過往戶外運動要強制戴口罩的措施,沒有人在疫情大海嘯的時候還在推銷與病毒共存。



台灣現在應該做的事,採取積極防疫的策略,而不是被動地等待確診數上升到一個不明所謂的值,然後天真的以為它會自行停下來。



當確診數到達一個高峰,就是重症率暴增的時刻,在韓國,單日破十萬、三十萬、六十萬,死亡人數也達到一個月八千人,再好的醫療量能都會面臨不可逆的崩潰。



把燈籠背在自己的後背,你只會被自己的黑影遮蔽。



每一個你閃躲的困難,將來都會如鬼魂般打擾你的安寧。



如果把所有錯誤都關在門外面,那麼,真理也被留在外頭了。



我們把別人的短處,當成是長處,自己的長處,卻閹割掉,妖魔化掉了,理所當然,找不到解決的方法。



而我們都知道,最好的解決辦法,往往都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brother。



(本文為合作專欄,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張佩雯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