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深度報導】裁員、整併系所勢在必行 財團入主瀕危私校真的是及時雨?

    2023-06-09 07:00 / 作者 吳尚軒
    企業接手學校,究竟是否能真的妥善經營?細數過往案例,存在不少隱憂。左起為環球科大、高苑科大、明道大學。翻攝學校臉書
    隨著少子化影響,私立大專從2010年後開始面對場危機,但同時也不乏企業、財團願意出資經營的情況,從早期的中信金控接手興國管理學院,到近期台灣鋼鐵接手高苑科大都是代表性案例。然而企業接手學校,究竟是否能真的妥善經營?其實細數過往案例,便存在不少隱憂。

    「高苑科大已重新裝上翅膀,即將重新再起,振翅高飛!」6月6日下午,在告別連續11個月積欠教師薪資的悲慘歲月後,私立高苑科技大學舉辦記者會宣告重生。本來,高苑已經被教育部列入輔導名單,恐怕學期結束時就要停止招生,然而校方卻在5月底宣布,已挹注2.8億元資金進入學校,預估年底前還會再有1億元資金到位。

    高苑因此谷底翻身,被教育部解除專案輔導。幾家歡樂幾家愁,同樣在名單上的私立明道大學、環球科技大學、大同技術學院,則紛紛將於7月結束後,勒令進入退場程序。

    台鋼入主高苑後,未來高苑董事長,將由前春雨工廠董事長林輝政接掌。這並不是近期第一起企業加入私校經營的案例。

    近年企業入主、合作私立大專整理。太報製表

    敏盛結盟大仁、聯電助陣遠東 企業紛跨足私校經營

    旗下擁有敏盛醫院、躍獅藥局的敏盛集團,其執行長楊弘仁,以及大樹藥局創辦人兼董事長鄭明龍,近期加入大仁科大董事會,楊弘仁更擔任大仁執行長,表示將挹注集團資源致力於人才培育;大仁科大位於屏東縣鹽埔鄉,以藥專起家,然而過去5年來,學生數也從6200人下跌到2900人。

    學生數在去年(2022)跌破3000人的遠東科大,5月通過聯華電子(聯電)人資長加入董事會。校長王元仁表示,遠東科大離南科很近,學校一直努力尋找企業合作,聯電有心共同培育人才,協助遠東成立半導體學院,未來也會繼續洽談其他企業共同辦學;如今,遠東科大的學校首頁,已經掛上「聯電半導體應用學院籌備處」的連結。

    往北看去,位於新竹的大華科技大學,則在2019年由汽車零件供應商敏實集團斥資3億元入主,並從2020年起改名敏實科大,原來10個科系精簡為餐飲管理、智慧製造工程、智慧車輛與能源3科系,並主打「學號即工號」,學生畢業後,可優先加入集團就業。

    2億人事費難靠募款 「企業接管是最簡潔方法」

    從南到北的企業入主風潮,正與私校當前的財務困境相關。根據教育部統計,私校光是人事費支出,少則每年2至3億元,多則10到20億元規模,2021年人事支出的平均數為6億元,辦大學可謂所費不貲,然而私校6至7成收入仰賴學雜費,隨著少子化浪潮來襲,也讓不少學校陷入困境。

    靜宜大學監察人陳振貴觀察,少子化下學校除了增加產學合作、推廣部的收入外,就只能仰賴企業捐款或捐資,但企業捐款私校,在台灣法規下最多只能半數抵稅,也造成捐款意願低落,「所以請大企業直接協助或接管,這是最簡潔方法。」

    在私立大專生從2010年的90萬人,跌到今年(2023)68萬人的這條路上,其實不乏企業出資接手私校的前例,有些起死回生,有些卻是無力回天。

    位於台南的興國管理學院,2015年一度因師資不足而遭教育部停招,後來中信金控透過台灣彩券捐資3億元並接手經營,改名中信金融管理學院,原來21個科系縮減剩財務金融、財經法律、企業管理3個學系,如今已是中信重要練兵基地。

    註冊率一度只剩2成的東方設計大學,2021年時獲米堤集團總經理李麗裕6000萬元資金挹注,並在董事會拿下3席席次;明道大學在2019年獲康林集團3億元資金,並將15個系所縮減為9個。然而這2所學校後來終究因後續資金未到位、捐資企業改變方針等因素,而再度遭逢財務危機,如今都將於在2024年被勒令停辦。

    全國私校工會發言人尤榮輝。翻攝自尤榮輝臉書

    綜觀多年來的案例,全國私校工會發言人尤榮輝分析,企業入主時,考量之一是能用較少資金取得大筆土地產權或使用權,或者是透過辦學培養自身所需人才, 此外也可做研發基地,而接手的學校過去大多連年赤字,「財務惡化及欠薪是私校退場的二大關鍵」,目前私校辦學環境惡劣,若政府不調整政策及制度,恐怕只有大財團有能力接手私校辦學,「但大財團掌控的私校,公共性及公益性的維持也將備受挑戰。」

    面臨退場危機時,企業入主或許是及時雨,但資金到位後,要面對的又是另一層挑戰。

    人力、系所都遭大力整併 基層教師嘆金主插手干預校務

    一名學校被企業入主的教師便指出,雖然資金挹注讓學校獲得一線生機,但是也可以看到,董事會因此希望獲得完全的掌控權,金主加入後,捐資企業的董事、代表除了指點學校系所裁撤、整併外,甚至會列席校務會議,喝叱教師沒有達到設定目標,「但董事會根本就不該如此。」

    這名教師感嘆,儘管有不少教師對此不滿,但大家也擔憂若企業收手,學校會跟著關門,因此只能乖乖聽話,外部資金介入後,其實未必對原來師生有利。

    尤榮輝也舉例,位於花蓮、已經退場的台灣觀光學院,過去被台灣彩券接手時,便出現專任教師遭大量解聘,再以專案教師回聘、薪資打對折的情況,企業接手後勢必調整系所、資遣不符需求的人力,然而教育法規對不續聘、資遣教師都有嚴格程序,《私校法》更規定董事會不該插手人事,「要用商業競爭、經營企業邏輯辦學,勢必就會遭遇衝突。」

    一名私校校長則私下坦言,企業假若能取得距離近的校地,除了人才培育外,也可以獲取現成土地、建築使用,比如當作員工宿舍、會議室或休憩空間,甚至設備也可以以產學合作名義共用,「尤其大學採購設備是免稅的。」

    教育部外觀。廖瑞祥攝

    加強法治、從頭約束還不夠 工會盼建立校內自律機制

    對於未來的私校監管,陳振貴表示,教育部早在2013年就曾發函各校,指出董事會只能做大方向決議,再交由校長或學校團隊執行,後續監督要等下次董事會,或必要時召開臨時會,不宜介入個案,「但董事長、駐校董事或透過所謂執行長名義,在第一線參與甚至干預校務,是很常見的。」

    陳振貴指出,企業捐資動輒上億元,通常也會想緊盯成效,此時主要就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相信專業經理人,透過專業的學校行政團隊來經營,另一種就是認為自己可干涉校務,想派人在最前線監督,但這是較不宜的狀況,《私校法》第29條就規定,董事及監察人應尊重校長職權,且不得兼任所設私校校長及校內行政職務,未來若要在法規面加強,應該將教育部函示的內容進一步加入,甚至制訂細則,以避免財團捐款後全面干預校政。

    尤榮輝則認為要從頭約束,教育部接受財團入主私校時,必須要求承諾每年固定捐資數額,且不該以專案教師取代專任教師,若要調節人力,則要給予教師優渥的離退方案,董事會更不該插手學校人事,若要學生至企業實習也該給予薪水,不可變成剝削勞力。

    在校內資源的使用上,尤榮輝則呼籲不該「以大辦小」,接收原來上萬人規模的學校,卻轉型成只有1000、2000人規模,剩餘的校地、校舍如何使用就引人疑竇,他認為至少不該公器私用,把建築、設備給集團企業使用。

    尤榮輝也坦言,相關事務教育部實際上難以把關,因此重點還是要設法建立學校的自律系統,首先是要讓校務會議能落實校園民主,再者是落實內控機制,第三是促進私校資訊公開透明,如此才容易打造有效的自律系統。
    吳尚軒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