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焦點人物】「社會事」他看透透!新港小鎮醫師陳錦煌罹癌與恐慌症共存 仍把社造做成全國範本

    2023-02-04 09:00 / 作者 陳玠婷

    走進百年歷史的嘉義新港奉天宮,焚香冉冉,像是虔誠信徒訴說著身體健康、家庭和睦祈望,寄託心裡事。不過,有時神明還來不及回應的事,或許小鎮醫師陳錦煌辦得到!他今年70歲,與攝護腺癌與恐慌症共存好多年了,但身心病痛並沒有擊垮他,每天每天,他仍在腳踏車上奮力一踩,想著40多年前返鄉服務的初心,穿梭在診所、新港文教基金會或新港素園照顧弱勢、推動社區營造。同時,他也曾出任幾個「國家級任務」、促成全台社區營造經典範本等,把光環拋卻在後,將外界對他的「呵咾o-ló」(台語,稱讚之意)化為感謝,繼續朝著目標邁進。




    圖片
    陳錦煌一手促成新港文教基金會成立,他出生於新港,也將一生奉獻給新港,陪伴在地居民長大與終老。陳玠婷攝




    小時貧苦經歷  影響未來人生方向



    20年前,台灣各地吹起社區營造風氣,不過這對當時的陳錦煌來說早已不新奇。1987年,他與在地鄉親成立「新港文教基金會」、近年則成立「嘉義縣扶緣服務協會」,前者運用社區力量辦多次國際藝術節、推動兒少閱讀、提供中高齡就業與產業推廣平台、說服宮廟與民眾降低放鞭炮頻率,還給街道整潔、搶救當地空氣汙染,後者則陪伴在地長者到終老、創造新住民就業機會與身心障礙者照顧空間。



    而如何將服務拓展如此多元且深入,在陳錦煌來看,其實與小時候家裡貧苦經歷脫不了關係,而且越做越理解民眾真實需要,才讓他不知不覺投入40多年。



    陳錦煌分享,新港鄉共有23個村莊,他家就在西北方「風頭水尾」的崙仔裡,風頭水尾的環境最是窮困,小時候家裡沒有電燈,住茅草房也沒有鞋可穿,全靠家裡佃農,以及父親當密醫的微薄收入過活。



    在他記憶中,6歲的87水災,他親眼看見大水沖破堤防,灌進村莊裡;12歲崙仔大火,半個村莊付之一炬,「我家也被燒了,沒有東西吃、沒有地方住,幸好當時有鄰居主動伸出援手,照顧我們一家。」而社區彼此互助的畫面,也因此深刻印烙在他心中。




    圖片
    陳錦煌雖有年紀,但他偶爾仍有活潑年輕的舉動。新港文教基金會提供




    陳錦煌也說,爬梳父親家族關係其實和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有關係,簡單來說他的父親是林懷民祖父林開泰的表兄,因這層緣故,父親曾在林開泰診所當助手,後來耳濡目染習得一些醫術,私下幫助較窮困的鄰居解決生病,以俗語來說便是草地醫生或密醫,「不過當時,草地醫生不被地方看重,所以我爸爸很希望有個正規醫學系畢業的孩子。」



    因此,會念書的他就遵從父親意願,一路念到台大醫科畢業,然後返鄉開業,放棄外人眼中的大好前途。問他返鄉這個決定有沒有遺憾,陳錦煌認為,這其中有太多原因摻雜在一起,無法用遺憾一言概之,「我畢業那幾年,台灣正是解嚴時期,經濟起飛,長庚醫院也在當時成立,當時真的很多好機會,但是我想到父親的願望,我也想當一個能夠照顧病人、其家庭及社會、不要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醫生,還有,我也想洗刷社會對小鎮醫生專業不足的刻板印象。」



    大家樂刮起的怪誕亂象 他決心「醫治社區病」



    1980年代陳錦煌返鄉開診所執業,那幾年也用旁觀者的角度,看著全台陷入大家樂簽賭風潮,出現民眾追著凶殺案到墓地找數字、追著乩童作法等等不可思議的怪誕現象。他說,在新港,每到星期二、星期五開獎日,原本熱鬧的街道到下午總是空無一人,鄉民們都關在家裡打電話到處「調牌」,乞求自己就是99個數字裡猜中2個一夜致富的幸運兒。但事情不可能總是如人所願,所以每到開牌那晚門診就會一堆聚集胸悶頭痛、幻想幻聽、心跳加速、失眠的病人,「當時我有個病人向神明問明牌,神明不給他數字,卻給他陳錦煌三個字,所以他就跑來問我生日,回去照簽竟然中了……」種種現象讓他相當無奈,所以想做點什麼事來醫治大家「生病的心」。




    圖片
    陳錦煌和長輩的溫暖互動。新港素園提供




    陳錦煌認為,當時經濟起飛讓賺錢變得很容易,很多人以為花錢就能買到快樂,他就看過有人用昂貴的威士忌XO請客竟是乾杯喝,不是細細品,最可悲的是他發現人們越揮霍越拋棄心中價值,心裡就越焦慮不安。他認為,這是當時人們的經濟條件與生活水平產生落差的緣故,所以他決定從文化著手,邀請雲門舞集返鄉表演,獲得林懷民提供15萬創會基金,與鄉親協手成立「新港文教基金會」。



    只是,對鄉下民眾來說,習慣以前看表演不用錢,但基金會的表演卻走售票模式,難免興致缺缺。後來陳錦煌想方設法,一方面對外募款找贊助,一方面從能吸引小朋友目光的表演著手,「小孩想看表演,整個家庭就來了,如果他們看了覺得感動,那麼就很有可能發生改變。」



    再後來,陳錦煌與基金會邀請民眾在媽祖遶境後一起清掃鞭炮碎屑,宣導減少放鞭炮、減少PM2.5,還用社區力量舉辦「國際藝術節」,邀請多個國外知名藝術團體來新港,推促新港民眾親自接待藝術家吃喝住宿等等。無論事大事小,都拉著大家一起體驗,當時那股新鮮歡樂勁,果真讓社區找回凝聚力。



    另外,基金會多年來持續推動兒少閱讀、改善青壯年人口外流、產業斷層與隔代教養問題,讓新港成為全台灣社區改造的典範,帶領新港文教基金會獲得2022年文化部首屆「社區營造獎」等獎項肯定。




    圖片
    陳錦煌不僅與大林慈濟醫院合作,也會帶台大PGY醫師在社區中學習治「人」與「環境」。新港文教基金會提供




    陳錦煌謙虛地說這不完全是他的功勞,畢竟做社區營造能夠有所成果,就不能把自己當英雄,要把「我」,變成「我們」,他說,「我認為,我們都是社區共同體,彼此互相需要,要一起面對共同的問題。」



    到這裡,陳錦煌轉個彎分享一個感人的小故事,在扶緣協會底下的素園曾照顧一名90多歲仍獨居「三寶爺爺」,他患有心律不整,但因為長年務農,平常身體還算強健,不喜歡麻煩別人,便不願教授兒子請看護照顧,也不願住進療養院,讓兒子很傷腦筋,幸好素園工作人員用妙招哄他課程與接送等服務都是「政府規定的」,才讓三寶爺爺願意出門。



    三寶爺爺在素園的2年當中,剛開始害羞不說話,到後來因為太喜歡到素園上課了,摔斷手寧願忍痛也不願說,怕說了就得住院休養,或者冬天冒著冷風早早就坐在家門口等司機來接,讓大家又心疼又好笑。而三寶爺爺的兒子看了也很感動,說這是他父親這一生最快樂的時光。陳錦煌說,「照顧老人到最後一天是我們的目標,雖然他們身上大多都有無法痊癒健康的病,但能讓他們開開心心來上課聊天,我們都覺得很值得。」



    他的社造經驗擴及到全國 看見他人的痛苦及療癒自己



    因深入經營社區,陳錦煌的人生軌跡也與一般小鎮醫生不同,他是台灣第一個提出社區醫療的醫生,曾任衛生署社區健康營造諮詢委員、行政院政務委員、行政院「921震災重建基金會災後重建委員會」執行長、中研院「建置台灣生物資料庫先期規劃」倫理委員會召集人等要職,但這些響噹噹的頭銜光環,他都不甚留戀,反而都把注意力放在照顧新港、催生生態旅遊、推民宿法和溫泉管理法上,直到確診恐慌症和癌症後,多分一點時間給自己。



    陳錦煌回憶,他心裡一直都有小時候歷經水災、火災的創傷,921第二天晚上他帶著物資摸黑進駐南投埔里,雖然當時缺電無法看清楚災難現場全貌,但鼻子裡聞到的屍臭味卻扎扎實實地再次給他震撼,一場地震怎麼一夕之間就讓2千多人失去生命呢?倖存者如何面對家人死亡呢?




    圖片
    陳錦煌每天看診忙碌,仍會抽空來關心扶緣協會的老人們,陪他們上課、運動,關懷他們的身心健康。新港素園提供,林政信拍攝





    圖片
    剛才從素園跳扇子舞的老人們,一起開開心心下課回家。陳玠婷攝




    他感嘆地說:「我自己是學醫的,可以客觀診斷這個在我眼前的人身心有什麼病,」但身而為人,他無法理性地切斷自己感受到的悲痛,另外再加上父親過世、長期和妻兒分隔南北兩地的孤獨,10、20多年前恐慌症突然敲門,至今他仍與之共存,「恐慌症就是上一秒還是開心沒事的,下一秒世界就變黑色的,心跳加速,冒冷汗等等,有時候我一個人在家的時候發作,有時候邊顧小孩就發生了……。」至於攝護腺癌在2014年確診後,他積極治療,動過1次手術、2次放療,去年也曾做過冷凍手術,目前也在嚴密管控當中。



    如今,靠著健康規律作息,內觀自省,每天揣著平安,陳錦煌低調地延續這40多年來不變的初心,繼續耐心等待社區下一個1%的改變。




    陳錦煌小檔案 



    生日:1952年5月19日(71歲)



    學歷:台灣大學醫學系



    現職:陳錦煌診所負責人

    經歷:

    1981年 10月返回新港鄉開設陳錦煌診所至今

    1987年 10月-2000年5月與新港鄉親共同成立新港文教基金會,並擔任董事長

    1994年 榮膺省立嘉義中學第一屆傑出校友

    1998年 《天下雜誌》選為「影響台灣200人物」

    2000年 榮獲萬寶龍國際藝術贊助獎

    2000-2002年 擔任行政院政務委員

    2002-2009年 出任行政院二二八紀念基金會董事長

    2003-2009年 擔任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長

    2005-2011年 創立嘉義縣扶緣服務協會並擔任理事長

    2002年-迄今 受聘台大醫院小兒部及後來家庭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擔任台大醫學院社會醫學科、慈濟大學醫學院社區兼任講師,講授「社區健康營造」。

    2003年-迄今 協助衛生署,負責規劃PGY1社區醫療實務課程,超過1000位以上PGY1醫師於新港社區接受此訓練課程

    2009年-迄今 以社會公正人士身份受邀擔任中央研究院「建置台灣生物資料庫先期規劃」之倫理治理委員會委員召集人,台灣生物資料庫成立後轉任倫理治理委員會副召集人

    2011年 榮獲台灣醫療典範獎

    2011-2018年 受推選擔任新港文教基金會第九屆董事長

    2014年-2018年 任財團法人嘉義濟美仁愛之家董事長            



    2014年 獲頒103年度台大傑出校友殊榮社會服務類

    2020年-迄今 推動全國社區防疫工作





    陳玠婷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