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朱宥任|「大洋砲時代」真的來了?抑或又會是曇花一現?

    2022-01-18 13:56 / 作者 朱宥任

    中華職棒下修用球係數後,明顯影響到各隊的打擊輸出。在砲火減產之下,今年的統一獅、富邦悍將、中信兄弟都已經決定要聘請外籍野手,而多一位洋將名額可運用的味全,則打算找來雙洋砲應戰。這與近年來各隊以投手為主洋將佈局,可說是大相逕庭,所以就有媒體或球迷,以「大洋砲時代」稱呼現在的狀況。



    不過我認為,雖然各隊紛紛找來洋砲助拳,但這些洋砲到底能待多久,是否能讓這一年真正成為「大洋砲時代」,套句鄉民的用詞,其實還「大旱」(「太早」的意思)。




    圖片
    富邦去年找來洋砲紐那斯助陣,然而紐那斯雖然攻守兩端都有所表現,卻以「岳母染疫」為由告假離隊。(圖片來源/Fubon Guardians 富邦悍將棒球隊臉書)




    待滿整季的洋砲其實很稀有



    中職史上出過不少外籍打者,然而要是細數,就會發現真正待滿整季的洋砲並不多。例如,說到具代表性外籍打者,或許會想起前統一獅隊,曾寫下中華職棒單季全壘打紀錄的布雷。但卻很少人會記得,自從布雷之後,統一往後找來的六名洋砲(未包含2022),其實沒有一位是待滿整季的。而洋砲待不久也不單發生在統一而已,在2000年縮限洋將名額之後,不只外籍野手都很少能撐完球季,甚至可能連上半季還沒結束,就打包離開的大有人在。



    這情形其實和中華職棒的制度有關。中職看似一年100場或120場,但因為採取半季制的關係,導致各隊必須先搶下60場之內的勝負。這讓球隊對於選手短期的好壞非常斤斤計較,一名外籍選手可能才一個月左右沒打好,就有被撤換的危機在。



    問題是,大部分打者都有明顯的高低起伏。一個月的表現對打者而言,只能算是「小樣本」,不能完整反映一個選手的能力。以去年聯盟打擊王陳俊秀來說,他也曾在10月繳出打擊率2成45、65個打席僅有一支長打的慘澹成績。何況陳俊秀還是在聯盟效力多年,對各隊都還算熟悉的打者。其他老外初來乍到,恐怕還得花一點時間適應中職球風,但往往還沒能夠證明身手,就慘遭球團的割愛。



    制度壓縮洋砲生存空間



    除了適應問題之外,短期賽制也容易讓球隊的戰力規劃朝令夕改。例如2013年,統一獅曾找來克里斯多福填補三壘空缺,但只打了20場後,就以要補強先發投手戰力為由將他解約,並換上當時在二軍防禦率破9的洋投強納森。另一個經典的例子則是2009年的La new熊,當時他們找來小聯盟砲火能和陳金鋒媲美的強打戈登,但沒等他能打出水準就解約,換上外野手雷恩斯。而雷恩斯雖然有著不俗的打擊和頂尖的速度表現,卻又再度被以「外野手過多」為由撤換。結果在規劃混亂之下,讓球隊一度出現沒補滿洋將名額的空窗期,嚴重影響球隊競爭力,事後球團才在媒體上坦承,因為太快解約戈登而感到後悔。



    另外,洋砲還有因為受傷,或者像去年富邦的紐那斯,或者前統一卡斯提等「特殊因素」等離台的狀況。有趣的是,碰到這種情形,空出來的洋將名額最後常常還是由投手填補。這是因為大多數球隊就算找洋砲,也通常只找一位,很少會找來複數外籍打者,今年味全若不是多一個洋將名額,恐怕也不會考慮雙洋砲。



    既然只需要一位外籍打者,那麼備位待命的洋將通常還是會選擇投手,形成一軍登錄二投一野、其他洋投在二軍待命的狀況。因此洋砲若是離隊,補上來的當然就會是洋投。如果新的洋投表現得不錯,球團肯定也會覺得,那就維持現有陣容打完賽季就好。且一旦先發位置都被洋投卡好了,想換洋打的話,還得找後援土投來遞補先發,對戰績的風險較大,使得歷來再多球隊季前網羅洋打,最後也常常都換成全洋投的陣容。



    無論球團找來什麼樣的洋將,只要能繳出好表現,就是球隊與球迷之福,是投手還是打者其次。然而即使近年來找的洋將資歷越來越好,但能不能在中職打出來卻很難說,如去年各隊都積極找來好幾位洋投手,看似各隊手上都滿滿的「ACE級洋投」,最後的表現卻和期望有落差。而洋打的生存空間又相對洋投狹窄,如果在球季中段,看到各隊又紛紛換回全洋投的陣容,也無須太過意外。 




    朱宥任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