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盪鞦韆三分鐘計時器,解決了誰的問題?

    2021-10-21 10:08 / 作者 陳玠婷

    三分鐘計時器,扼殺孩子培養對話與溝通的能力,也侵害了兒童遊戲權。 



    試想,如果不給孩子們透過彼此需求衝突的機會來練習溝通,他們要怎麼長出同理心、獨立思考的能力? 




    圖片
    如果不給孩子們透過彼此需求衝突的機會來練習溝通,他們要怎麼長出同理心、獨立思考的能力?(圖片來源/Unsplash)




    當你的孩子很想盪鞦韆,但鞦韆上的孩子還沒玩夠、不願下來,怎麼辦?當你的孩子開始掌握到,用身體擺盪盪鞦韆的技巧時,旁邊來了別的孩子在排隊,怎麼辦? 



    這樣的情境,不會只發生在盪鞦韆。在溜滑梯也會有急著想溜的孩子,催促著較慢的小孩;玩搖搖馬的時候、坐蹺蹺板的時候,甚至是在沙坑要裝水的時候。 



    這些時刻,都是孩子可以練習去看見彼此需求差異、去表達自己的需求,進而和對方協商的大好機會。 前提是,成人們也能試著理解每個孩子不同的年紀、不同發展,跟不同的需求。陪著自己的孩子一起練習和不同的人溝通。 



    例如,當孩子覺得前一個小孩玩太久而發脾氣的時候,我們可以試著理解他急著想玩的心情,陪他一起想,要在這邊繼續等、詢問對方還想玩多久,或是,問對方能不能一起玩。 



    又或者,當孩子盪得正開心的時候,有別的孩子來排隊了,除了直接跟孩子說:「有人在等,你盪快一點」之外,有沒有可能在等待的時候也可以和排隊的孩子聊天,或是邀請他一起來玩呢? 



    若是成人本身害怕衝突,或是只想將自身的價值觀灌輸到孩子身上,那麼這些情境,自然就會對成人造成困擾。 



    於是,為了避免成人的困擾,一個頂著「公平」名義的計時器,就這樣誕生了! 




    圖片
    孩子才是遊戲場的使用者,讓他們變成這個場域的主人,才是成人需要放手學習的事情。(圖片來源/Unsplash)




    當一切都交由計時器來定奪的時候,成人們紛紛鬆一口氣,沒有人需要協助處理,也不用過問彼此想法跟心情,一切就像生產線,上去、下來、換人、再上去、再下來。偉哉計時器!解決了大人不想面對的場景,輕鬆又省事。



    那孩子們呢?遊戲場的使用者,不是孩子們嗎?怎麼變成成人來規範了?在成人感到困擾的同時,是否曾經蹲下來,好好地詢問孩子們真正的想法? 



    但是在三分鐘魔咒下,一切就只能遵照規定。試著想像,被三分鐘計時器餵養大的孩子,會是什麼模樣呢? 



    把規定擺在人的需求之前,無法理解他人的狀態,一切只講求公平。忽略個體差異。面對突發狀況沒有應變能力,也沒有溝通的彈性。 



    然而,這樣的人們,對掌權者來說非常方便管理,只要把「規定」搬出來,人們可能會不假思索的遵守,完全不會有反對意見,更別說是用各種方式發聲。 三分鐘計時器,究竟,解決了誰的問題?



    (本文為合作專欄,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陳玠婷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