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山屋札記】山難與空難(一)

    2024-01-27 07:00 / 作者 伍元和
    2017年李明翰獲救穿著。伍元和提供
    伍元和,嘉明湖地區擔任向陽山屋管理員已經8年。綽號、別稱或簡稱,從伍元、山癌怪人、Mr. five……到數字先生。年近還曆,避居東隅,漫卷向陽。登山求道,此中真意,欲辯忘言。

    開宗明義:所有山難性質皆屬於「非自願」或「非志願」。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如若有人「自願」或「志願」入山殉死,歸類為山中自殺行為。

    原打算以「三叉山空難歷史事件」破題。但剛過不久的跨年,元旦不幸發生一件中央尖山意外事故!故而接受《太報》小編建議,從山難成因談論之。此課題過於龐大複雜,或許得分十幾次個案分析載明……。

    直擊空難事件現場。伍元和提供


    分析山難成因,不外「天候」「環境」「人」

    綜觀過往山難事件積累公開案例,李希聖前輩的《台灣登山史》是匯整之初。中教大鄭安晞大師幫內政部營建署編訂《台灣登山史》套書時,又從報章雜誌上蒐羅影印存檔、陸續擴充增修十數本檔案夾……。

    綜觀每宗山難眾多成因,不乏三者:一、天候;二、環境;三、人的因素。如此至為不幸情事(也有人說運氣不好?)時而混雜了三者中的二、三項。無妨來看些知名案例。

    面對寒冷天候,持續運動方能禦寒。伍元和提供


    氣候變化,所造成登山者危險性及其因應措施:
    (1)雪地遇難
    暴風雪、雪崩、雪溪崩、雪幔斷裂、雪煙迷途、雪陷阱、雪橋、雪稜、溶雪、雪盲、新雪坡、舊雪坡、冰壁、雪溪滑倒、強風吹拂。
    雪地遇難在北國時有所聞。日俄戰爭前夕,大日本帝國陸軍在青森八甲田山舉行雪地行軍即因錯估形勢,造成199名死亡(僅11人獲救)。
    (2)颱風、低氣壓,高山症、昏睡凍死
    (3)強風吹拂(風寒效應)雲霧
    (4)低溫(太冷)、失溫、不動
    (5)雲霧(白牆現象)造成迷途。

    台灣颱風多,「風寒」「水寒」常撐不過一夜

    在台灣由於雪期短促,反以颱風或低氣壓影響最劇。遠在日治時代,1913年野呂寧在合歡山的測量探勘隊和1945年城戶八十八的三叉山空難事件現場搜查隊,慘烈沉痛程度令人震撼不已。這二次遭難有個共同點,即人員裝備不足仍硬槓天候;在大自然嚴苛環境裡,「風寒+水寒」讓遇難者連一夜都撐不過。

    戰後因戒嚴體制,登山風氣沉寂了一陣子。在「百岳運動」引領下,民間團體和學生社團再度百花齊放,但山難也層出不窮。

    搜救時視線不良的山區路面。伍元和提供


    奇萊山區發生清華核工系(1971年)學生在惡劣天氣下瘋狂趕路,導致力盡倒地。隨後在1974元旦,又有四名台大學生在陽明山石梯嶺附近翠翠谷凍死。1975年「登山導師」的林文安在中雪山心臟病猝逝。1976年,奇萊山區再度發生陸官山難事件。在媒體推波助瀾下,「黑色奇萊」和「哪個大學生不搞山難?」深植人心。這些汙名化標籤讓美麗山區與登山者蒙上陰影……。

    2017年4月,梁聖岳和劉宸君在尼泊爾南坡雪地受困47天後以1死1傷獲救。同年6月,李明翰在哈崙山地鐵道受困35天後,同樣獲救。

    惡劣天氣做好準備,「糧食」「雨具」「裝備」缺一不可

    李明翰靠衣著機能抵禦連續鋒面通過,撐過35天。伍元和提供


    誠如前述,為何有人殉道有人獲救?應變措施相對重要。2017年在裝備和認識方面已大幅提升。
    但再次苦口婆心做些提醒:
    (一)對惡劣氣候應有準備和認識。山岳氣象學、天氣圖和氣象預報網應為入門第一步。
    (二)隨時做最惡劣打算。攜帶充分的裝備、糧食和雨具。用塑膠袋做好防水處理。
    (三)天氣惡化前,先著裝進食。因為一旦全身濕透,不僅體力消耗快;在狂風暴雨下雪時更換衣物是難上加難。
    (四)領隊先行判斷繼續行動的各項條件。隊員離散會難以指揮。隊員疲勞可能需要協助。視線不良或土石崩落造成傷害。時間掌握必須拉長。或許在「安全考量」下,不用勉強行動,只要躺在帳篷或小屋內,靜候天氣轉晴即可。

    下回分解:山難與空難(二)
    伍元和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