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威懾」能避免台海開戰?美5專家撰文:需要這2個要素才有效

    2022-10-14 14:05 / 作者 林宜萱

    中國軍事動作不斷、美國展開新一波晶片戰,美中在各方面的角力加劇台海緊張。《外交政策》雜誌13日刊出5位美國專家聯合撰文,以「如何避免台灣發生戰爭」為題,指出美國若要做到「有效威懾」,必須要有「可信的威懾」和「可信的保證」,但現階段這兩項要素已經失衡,且美國要威懾的對象不只中國,還有台灣。



    撰文的5位專家為:小布希政府時期的亞太副助卿柯慶生(Thomas J. Christensen)、麻省理工學院安全研究計畫主任傅泰林(Taylor Fravel)、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亞洲計畫主任葛來儀(Bonnie S. Glaser)、哥倫比亞大學政治系教授黎安友(Andrew J. Nathan)、康乃爾大學教授白潔曦(Jessica Chen Weiss)。




    圖片
    台灣屏東軍事演習照片。路透社




    文章開頭指出,美中在台灣問題的交鋒越發激烈,各方策士似乎都忘記美國博弈理論學家謝林(Thomas Schelling)的提點:想阻止對手採取禁忌行動,必須結合「可信的威懾」和「可信的保證」。越來越多美國專家和官員不聽從這個教誨,呼籲美國放棄長期以來的戰略模糊,轉向「戰略清晰」,將台灣視為獨立國家、無條件承諾在中國犯台時會出兵保衛台灣。



    自俄羅斯進犯烏克蘭後,這種呼聲越來越高,有些評論者甚至主張正式承認台灣為主權國家,有人提倡美軍永久並大量駐紮台灣,稱這可以增加美國對中國威懾的可信度。國防部助理部長瑞特納(Ely Ratner)去年在美國參院作證時,暗示美國永遠不會讓中國控制台灣,因為這會讓美國無法保護其他亞洲盟友。



    然而,將美國政策轉向支持台灣與中國大陸永久分離,比起降低對台灣的攻擊,反而更可能催發這項行動。



    所謂威懾,需要2項具有可信度的要素:一是可信的威脅,要凸顯採取禁忌行動後必須付出的成本、以及施加這些成本的充分政治意願;二是可信的保證,要讓目標相信,即使不採取禁忌行動,也不會被占便宜。



    要避免台海戰爭,美中台三方都必須受到威懾。這些威懾要防止台灣正式宣布獨立、阻止美國承認台灣獨立或與台灣建交、阻止中國武統台灣。三方都會被威脅:越過紅線將受到傷害;但三方也要獲得保證,若不越線,自身利益不會受到嚴重損失。40多年來,這種三角威懾幫助台海維繫和平,但越發緊張的局勢使這種微妙的三角關係變得薄弱。



    三角威懾失衡



    文章提及,自川普政府上台後,三角威懾開始失衡。台灣在武力上對中國的威脅性向來不強,現在才開始索求能讓自己抵擋數週攻擊的機動性武器;同時,台灣對中國的「保證」──也就是只要中國不開戰、台灣就不會宣布獨立──這個立場也從來沒有這麼弱過。民調再再顯示,越來越多台灣公民認同自己是台灣人,而不是中國人或「既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多數台灣人支持維持現狀、反對會招來戰爭的台獨政策,但支持「終究要獨立」的比例是歷來最高。



    文章說到台灣現任總統蔡英文,她避免採取任何可能引發開戰的行動,她執掌的民進黨不再喊台灣獨立,改說台灣已經實質獨立,強調任何改變現狀的行動都必須經過公投,「但蔡英文並未向中國保證台灣不會在法律上追求獨立」。國民黨也堅持「中華民國」一直都是獨立的,不過其主張已經從統一對岸變成盡可能長久地維持實質自治。




    圖片
    台灣總統蔡英文於國慶日發表言說。路透社




    中國的威脅和保證也失衡。中國已經建立起軍事能力,若美國干預台海衝突,中國能讓美國也付出一些代價,這項威脅是可信的;但是,台灣不走向獨立、或不與中國永久切割,又能得到什麼回報?中國沒有對台灣提供什麼保證,反而大力增加對台軍事壓迫、揚言不和平統一就攻擊。中國雖然沒有明定統一的最後期限,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統一台灣視為他口中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而實現這個夢的期限是中共建黨百年那一年,2049。



    美國則是在威脅和保證的可信度上都降低了。過去,美國還能以軍力或經濟制裁威脅中國,多屆政府都堅持「一中政策」,也就是美國不挑戰中國的對台立場,只要中國不對台動武,美國不會支持台灣獨立、也不會有美台共同防禦或建交之類的舉措。



    中國軍事現代化,不僅能夠威脅到台灣,也能威脅部署在亞太前沿的美軍。中國的飛彈、潛艇、網路能力可以置美軍船艦、戰機、衛星、以及在日本或關島等西太平洋的基地於風險之中,許多新的漏洞讓美國能否有效防禦台灣逐漸受到質疑。在保證方面,美國越來越多支持台灣與中國永久分離、恢復正式外交關係的言論,增添了中國的擔憂,認為空等和平統一最終只會空手而歸。



    實質作為勝於舞文弄墨



    要維護台海和平穩定,美國必須恢復威脅和保證的可信度。美軍必須重新部署東亞的軍事態勢,不再仰賴脆弱的航空母艦、和一些大型而過度集中的基地,應該採取更機動、分散、彈性的部署,增加中國進行打擊的難度。這是一種「主動否決」(active denial)的戰略,否決中國夢想中快速輕鬆拿下台灣的可能性。




    圖片
    停在美軍航母雷根號上的戰機。路透社




    美國已經朝這個方向前進,但仍必須站穩亞太其他據點、強化現有設施,減少在亞太地區被先發制人的可能,並加強補給線。為此,美國應該繼續向盟友強調,台海和平也牽涉各國的利益,盟國應該為美國溫和的威懾策略做出一些貢獻。美軍至少要在日本有更多據點,才能更靈活、更難被鎖定;或許在菲律賓等其他國家也該有這種據點,盡可能加強盟國間的合作。與此同時,在全球舞台上,也要向中國強調開戰的經濟與外交成本。



    台灣自己也有事情要做。它必須展現自己在被中國封鎖期間,仍能保有韌性、能對入侵台灣的共軍進行還擊。台灣需要更多戰略資源儲備,包含燃料和糧食,以免中國進行封鎖;美國應持續將台灣打造為「豪豬」,台灣則須提前儲備武器,更要訓練如何使用這些武器,加強民防能力,以備開戰時能對侵台的敵軍構成深入威脅、並能有效將物資分配到民間,「如果台灣不自衛,美國也無法協防台灣」。



    台灣也該明白的美國人和美國目標



    只有可信的威脅,不足以防止戰爭。文章指出,美國必須恢復可信的保證,「確保台灣和中國政府都明白,美國的目標不是台灣獨立,而是台海和平穩定」;美國必須明確表示不支持台獨、反對任一方片面改變現狀、接受兩岸和平達成的任何結果。



    這原本一直是美國的官方立場,但美國政壇高層一連串聲明和紕漏,讓美國被質疑言行不一。因此,拜登政府在台灣問題上的言行,應該要更自律,「高官不應把台灣指涉為國家,不應說台灣可以單方面決定要獨立,好像這與美國無關似的」。



    文章強調,即使美國支持台灣有意義參與國際組織、與台灣談判雙邊經貿合作,美國也應明確表示,這些舉動不是為台灣尋求獨立。拜登政府應該持續推動中國政府與台灣民選領袖直接對談,尋找能獲得既能解決兩岸分歧、也能獲得台灣人民認可的方案。




    圖片
    共軍8月在美國眾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後進行封鎖台灣週邊的演練部署圖。路透社




    美國還應該「避免會不必要地激怒中國的象徵性政治表態」,專注於軍事部署和其他實質措施,這代表「美國官員和政治人物,在台灣議題上應該避免發表有利於自身政治利益、但對戰略有害的言論」。近期一些要求美國明確表達防衛台灣的呼聲,不會使美國的威懾看起來更可信,因為中國早已預期美國會介入台海衝突,只是不確定美國會介入多少。



    美國毫無保留承諾防衛台灣,效果就和美台建交、共同防禦差不多,只會減少威懾裡的「保證」成分,「給了台灣未來那些提倡法理上獨立的政治人物一張空白支票」。



    同樣地,像是美國前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呼籲正式承認台灣是主權國家、前國安顧問波頓(John Bolton)呼籲在台灣駐紮大量美軍、或是《2022台灣政策法》要求將台灣指定為「非北約主要盟友」,這些話聽起來是加強對中國的威懾,但實際上是減弱了對中國的保證。



    文章最後再次強調,「威脅」和「保證」都是「有效威懾」的要素。削弱了保證,台海爆發衝突的可能依然只增不減。




    林宜萱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