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東京半世紀特色建築「中銀膠囊塔」 難逃老舊拆除、卸載後膠囊另有所用

    2022-04-13 16:23 / 作者 陳毅龍

    已故日本著名建築大師黑川紀章,其代表作品「中銀膠囊塔」大樓,雖然外觀特殊,但由於建築老化等問題,於3月13日最後一位居民遷出後,本月12日正式開始拆除工作。根據日媒報導,拆除工作預計今年內會結束,卸載後的部分「膠囊」未來可能將捐給美術館,或回收改造後再以新旅館的方式重現給世人。




    圖片
    「中銀膠囊塔」為黑川紀章的著名代表作品。(圖片來源/截自Twitter@citycostjapan)




    屹立於東京銀座區的「中銀膠囊塔」落成於1972年,由已故日本著名建築大師黑川紀章設計,並由鋼筋混擬土搭建而成,外型有如科幻片中才會出現的建築物。



    日媒《よろず》報導,「中銀膠囊塔」共分成13層高的A棟和11層高的B棟,且擁有地下1樓。140箱形膠囊,每間都附有1個圓形窗戶,外觀看起來宛如全由擲面1的骰子堆疊而上,膠囊內部則是建築面積約10平方公尺的房間。




    圖片
    膠囊塔主要是由140個供人居住的箱形膠囊所構成。(圖片來源/截自Twitter@nakagincapsule)




    關於房間內部的裝潢,根據《日刊體育》報導,生活必需的冰箱、燈光、空調、音響、電視及電話等,全部被鑲嵌進每個房間的牆內;房內沒有能擺放廚房與洗衣機的空間,所以吃飯只能吃外食,洗衣只能仰賴大樓管理中心。



    本月5日剛好迎來50年,但根據《讀賣新聞》12日報導,膠囊塔主要是由140個供人居住的箱形膠囊所構成,原本構想每25年就進行更換,但至今從未更換過,導致外觀與結構逐漸產生老化等問題。



    140個箱形膠囊之所以被設計成能夠更換,其實與「新陳代謝」的概念有關,根據日媒《よろず》報導,黑川紀章為代謝派建築運動的主要成員,他們主張建築應該像生命體一樣,能夠進行不斷的自我更新,因此可更換「膠囊」的「中銀膠囊塔」正是體現這種概念的代表作品之一。




    圖片
    「中銀膠囊塔」的內部家具雖復古,但卻有一種未來科技感。(圖片來源/截自Twitter@nakagincapsule)




    由住民所組成的「保存及再生中銀膠囊塔計畫」的代表人前田達之,受訪時表示,「目前工程乍看之下,似乎什麼都還沒開始,但其實有些膠囊的圓窗上已蓋上白布,自己想用相機來保存膠囊塔拆解的樣子。」同時他也提到,黑川紀章應該沒想到,現代人會因為新冠肺炎而宅在家,而他當初所打造的膠囊塔,對於當今世界來說,正好成為了適合個人居住的大小。



    關於未來這140個膠囊的去向,前田達之向日媒《よろず》透露,想讓部分拆除後的膠囊房間如孢子一樣散落到世界各地。他表示會先與黑川紀章的建築事務所一同努力,以50年前的技術再生它們。修復完成後,可能再將膠囊捐給美術館展示,或是做為「可住的膠囊旅館」來運用。未來也會舉辦活動來累積喜歡膠囊塔的粉絲,並幫「膠囊」探索新的可能性。




    陳毅龍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