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民眾拾獲稀有保育貓頭鷹「黃魚鴞」 全身消瘦又中毒,經3個月搶救昨重回野外

    2021-12-14 10:07 / 作者 陳毅龍

    全世界約有134種貓頭鷹,而台灣島上就有12種,其中體型最大的為黃魚鴞。黃魚鴞是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牠們平常隱身在茂密的樹叢裡,沒想到近日卻有民眾在山區撿到一隻!動保處到場後發現,鳥隻消瘦及有汞中毒等狀況,經歷3個月的醫療後,日前順利重回野外。




    圖片
    黃魚鴞野放前由猛禽會研究員測量上環。(圖片來源/新北市動保處)




    新北市政府動保處日8月接獲通報,有民眾於新北市新店山區拾獲一隻大型貓頭鷹,經人員到場檢視後,竟是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黃魚鴞。不過,因其個體狀況消瘦,由台灣猛禽研究會協助檢傷,經獸醫師檢查後發現這隻黃魚鴞為今年出生的幼鳥,推測約5-6個月大,有消瘦與汞中毒狀況,經歷3個多月的醫療後,最後終於恢復健康且成功野放,研究會後續將以衛星發報器持續追蹤其活動情形。



    黃魚鴞,英文學名:Ketupa flavipes,是台灣體型最大的貓頭鷹雙翼展開的寬度相當於一個成人的身高。主要棲息在中、低海拔的溪流環境中,是台灣唯一濱溪生活的貓頭鷹。名字中雖然有個「魚」字,卻非僅以魚類為主食,其他從小型哺乳類、鳥類、兩棲爬蟲類到甲殼類等都是牠的狩獵對象,是溪流生態系食物鏈的最上層的消費者。



    牠們的存在可顯現溪流生態系的結構是否健全,也因其特殊的習性導致牠們目前面臨諸多威脅,包括山區農業和溪流整治造成的棲地消失、山區養鱒場為防鳥類抓魚而設防鳥網等問題。




    圖片
    經歷3個多月的醫療後,黃魚鴞最後終於恢復健康且成功野放。(圖片來源/新北市動保處)




    動保處提醒,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規定,任何人不得隨意騷擾、捕捉、虐待、或飼養保育類野生動物,違者最重可處1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30萬元以下罰金。另外,民眾從事戶外踏青時如發現野生動物,應遵守不接觸、不餵食、不撿拾等3不原則,避免干擾野生動物生存。如發現有人違法獵捕、騷擾保育類野生動物之行為,可撥打新北市政府1999專線或撥打(02)2959-6353通報動保處派員進行查處。




    陳毅龍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