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肆虐全球,目前全球死亡人數突破20萬大關。反觀台灣,在爆發海軍敦睦艦隊群聚感染事件後,終於...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目前全球死亡人數突破20萬大關。反觀台灣,在爆發海軍敦睦艦隊群聚感染事件後,終於在8天後止步。4月26日國內疫情再現「零確診」,也是連續14天沒有本土確診個案。
對於國內疫情在6月底以前會不會告一段落,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4月27日)表示「確實有這樣的可能性」;但國際疫情不樂觀,因此仍不能鬆懈。不過,將研議適度「放寬」防疫措施的準備。
陳時中今表示,台灣疫情6月底可望趨緩,但國際情勢不容鬆懈。(圖/李英婷攝)
又零確診,但只能「高興一下下」
立法院財政委員會今天邀請行政院及相關部會首長列席,專題報告「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施行執行情形」。面對昨天又再一次出現零確診,陳時中仍不放鬆地說:「高興一下下後,其實更緊繃!」
陳時中指出,14天只是第一波觀察期,有些相關症狀發展得比較慢,持續注意是必要的,因此將觀察時間再拉長一點,若依然維持「零確診」,屆時再高興還來得及。
國內疫情可能6月暫緩?
面對本土持續零確診,國民黨立委曾銘宗詢問,國內疫情在6月底是否將告一段落?陳時中提醒,國內有這樣的可能性,「但以世界來講的話,一定不會。」
陳時中接續表示,如果經科學驗證後,證實世界衛生組織(WHO)近來所發表的「抗體無用論」,進而疫苗的臨床實驗也無效性,即使6月底疫情減緩,秋冬再來一次「也是有可能」,因此台灣防疫超前部署依然不能鬆懈。
而對於外界關注促進消費相關政策何時上路?陳時中說,目前還不到鼓勵民眾消費的程度,但也不禁止民眾出門消費,重點是要將一些防疫措施常態化,讓民眾養成防疫的習慣,包括正確戴好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同時也要禁止大型的群聚活動,「這樣做之後,民眾大致還是能有正常生活。」
研議放寬社交距離?
疫情爆發後,台灣在人潮聚集處實施「社交距離」,強制規定如禁止探病、禁止出國等禁令,近日也有部分縣市規定關閉酒店、KTV等群聚場所。由於防疫成果頗佳,已連日無本土確診個案,外界關注何時「解禁」?
陳時中今明確表示「沒有要重新研議」,禁令持續進行。對於無法保持安全距離的場所,都應該有所限制。不過,民眾也不要太快感到失望,陳時中話鋒一轉安撫地說,政府會著手研議是否「適度放寬」,超前部署及開放準備都是必須同步進行。
如探病部份,基於人道考量,陳時中說:「時間久了,老人家確實會受不了」,因此將研議長照機構可以有限度開放探病,但需待限制人數並規劃特定空間後,才能讓家屬申請探望;不過,醫院部分則將維持禁止探病。
至於何時能解除社交距離?陳時中強調,防疫規定必須常態化執行,不只是執行1年,而是要到疫苗或藥物研發成功且成效值得信賴為止,「解除與否」需要科學驗證。
延伸閱讀
韓國瑜不甩中央、執意普篩 民間發動「禁篩」連署2小時達500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
快來媒體小農灌溉太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