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葉耀元日前一份論文《跨社交網站的媒體素養和黨派融合》提出後,隨即在網路上引發討論。該研究發現各政黨支持者中,國民黨群眾其媒體識讀率,明顯低於無政黨傾向與其他黨派。對照目前藍營的選戰策略及其選民結構,與實際狀況十分吻合。
葉耀元在個人社群解釋了研究成果,他指出「使用私人訊息平台(如Line)的民眾其媒體識讀率較低」;民進黨的支持者使用臉書的比率相較其他政黨較高,而臉書的使用者對於詆毀民進黨相關的假訊息有比較高的識讀率,且這樣的效果不僅僅只有體現在民進黨的支持者上,也就是說這是一般性的法則。
此外,葉耀元認為,國民黨的支持者可能因為無法估計的原因,使得媒體識讀率本來就偏低,且問卷中的假訊息讓國民黨支持者產生偏誤。由於假訊息在私人訊息平台(LINE)上面無法被反駁,也更容易產生所謂同溫層效應。
從國民黨打媒體議題戰的戰術來看,這個研究其實十分貼近真實狀態。以國民黨桃園市長候選人張善政為例,其陣營近日發動幾波的空戰,最後都被市府澄清打臉,但仍然在一些地方LINE群組形成發酵作用。比如拿中壢運動中心舊照片硬扯漏水,甚至桃園市府廁所堵塞的傳聞也毫無根據,單憑耳語謠言也能造成三人成虎的效果。
為什麼國民黨對於這類的口號式的議題戰樂此不疲?因為其選民就吃這一套,或是他們本來就沒有媒體識讀率,而且都在LINE群組內道聽途說後,囫圇吞棗直接複製貼上擴散到其他同溫層。
經過幾次選舉失利,國民黨的選民結構已經呈現內捲化的情況,過去國民黨引以為傲的知識藍選民逐漸消失。現在的藍營選民對於政策或是主張已經毫無興趣,剩下的只有對於民進黨的仇恨。因此只要是口號式的選舉用語,一隻手指頭就會將消息轉發出去,形成病毒式行銷。
國民黨本身在議題戰就佔下風,失去政權之後更難以用政績去打動選民。想要選票只能不斷訴求口號,以金句標題攻佔媒體版面,空戰上看似火力驚人,但就有如煙火,放完後什麼都沒了。
綠營支持者之所在臉書上集結,除了民進黨較早經營臉書社群以外,臉書並非單向接受資訊的平台;換句話說,LINE是一種章魚式、單項式的資訊傳播;臉書則是多角化連線平台,甚至存在對話與論點交鋒。民進黨本身作為知識份子、派系菁英、地方勢力共謀的政黨屬性,在網路上自然吸引到公知型網友。
多數知識份子不會接受單方面的訊息傳播,看到似是而非的消息也會試圖求證。當意見有落差的時候,或是當提出的論述無法被說服時,這些民眾也毫不猶豫地馬上回文批判,這意味他們也不會盲目地接受民進黨所有主張與政策論述,這就構成了綠營支持者的批判性與否定型,也讓各種論述再提出前必須先思考其品質與邏輯一致性。
在知識藍逐漸離去後,藍營支持者只剩下特定討厭民進黨的偏執族群,對於綠營負面消息不會有任何查證的念頭,因為恐怕已經長期被教育成「民進黨就是邪惡」,不需要查證然後轉傳出去就對了。而且這些族群也是最容易遇到網路詐騙的一群,也難怪對於假訊息毫無招架能力,對於這個國民黨政黨屬性來說,最後只會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結果!
(本文為合作專欄,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