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專欄-時事

重點就在括號裡|《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好好地吃一頓飯

去年夏天,客氣的太報編輯來信(熟了之後就不客氣了)(編輯請勿刪前面的重點括號),詢問我是否有興趣在他們的網站寫專欄(也就是您們現在看到的這個頁面),抱著有工作上門豈可放過的心情,先來去估狗太報有哪些人開專欄──這就是我讀到楊双子文章的契機,會讀到她寫各種台中小吃的緣由。

楊双子是真的寫得有趣,她擅於以歷史切口入文,在專欄裡店家歷史輕鬆道來,小道八卦信手捻來。

比方說,「偈亭泡菜鍋」的前身是泡沫紅茶攤,後來主客易位,變成小火鍋店,她一一寫著這些有趣的在地人故事(順帶介紹感覺奇異的起司牛奶鍋),不似老一派的飲食文學,沒有焦桐隱入情感的寫法,也沒有舒國治淡然泊之的寫法,楊双子以一種形似說書的生動方式(以她的說法是范僑芯),寫得很逗──長崎蛋糕不是蜂蜜蛋糕,海盜飯糰的「海盜」是就算被店家搶了也心甘情願的意思。很有意思。

不過早在太報專欄前,我就看過楊双子這個名字(因為不是「雙」而是日式的「双」,感覺很炫)。

我知道這是雙胞胎姐姐楊若慈(發想構思故事情節)與妹妹楊若暉(負責搜尋查找歷史文獻)兩人共同的筆名,我也知道她們以日治時期為背景,寫了台灣的百合小說,同時我也知道妹妹因病早逝,所以這名字總讓我有一種日本演藝圈就算單飛仍然維持團體名稱的感覺(像笨蛋節奏及superfly),但這其中比較像是姐姐仍將妹妹的一部份,放在筆名裡,與她一起延續下去。

所以,因為好奇而讀《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時,看到最前面寫著「獻給 楊若暉」時,確實不意外,能感受她的不捨,而這本書,這是一本心中永懷妹妹的姐姐所寫的青春成長史,楊双子的青春成長史。

圖片
楊双子《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書封。

在此不多述分析楊双子是如何擅用細節來細寫姐妹的前半生,專業論述不是我能獻醜的,書裡珠玉在前,收錄陳又津及吳曉樂兩位名家的推薦文(以及朱宥勳在臉書寫了詳細的分析文章)。

不過,我覺得最有感的是,當我抱著「如果改編成電影應該就會是《無人的夏日清晨》吧」的想法讀完這本書,回想了一下,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輯二談「吃飯」──對,又是吃,因為反差太大了。

在專欄那些以輕鬆口吻談著美食小吃,讀過輯二吃飯的兩篇文章,多了一絲感受。

第一篇開頭幾句就寫下「整個青春期我們都在飢餓中度過」(腦中有14歲的柳樂優彌在公園的飲水機飲水充飢畫面),娓娓道來當時求學唸夜間部,扣掉生活費住宿費,一天一百塊的飯錢,實在難以維持一天該有的熱量,只得省吃儉用,在雞排兼飲料店打工時,用一杯多糖綠來當一餐。

第二篇則是寫下妹妹若暉因化療,血小板指數過低,醫生建議「以花生衣補血」,於是姐姐「彷彿沐浴焚香,慎重淨手去殼剝皮」,後段又寫,當收入穩定時,秉持能吃是福,能掃即掃,不要求健康──但妹妹生病後,一切以乾淨營養為優先,盡可能的吃紅肉補血,喝難入口的補體素,直到妹妹無法入口,最後的美食,是生前十日的麥當勞,姐姐哭著點的麥當勞。

也許是因為苦過,感覺楊双子是真的會描寫吃的,寫得令人有所感受,不是她描寫美食本體的敘述有多優美,而是那些專欄裡娓娓道來的店家歷史,在《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裡卻倒過來了,她用那些食物寫著她們的歷史,寫下對妹妹的想念。

我們都知道吃很重要,有多重要?她寫下,若妹妹復活一日,「我要煮飯給我妹妹吃」,好好地吃一頓飯,就是這麼簡單──我想那會是文字無法形容有多好吃的美食吧。

(本文為合作專欄,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