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裴洛西訪台的效應至今仍餘波盪漾,長期影響還在觀察中,但這也掀起一個長久以來的論戰,就是北京如果要打台灣,究竟是以封鎖逼降的方式,還是大規模海空登陸的正攻方式來進行。《金融時報》與《華爾街日報》的兩篇報導剛好抱持這兩種不同的面向,而太報特約專欄作家趙君朔認為,萬變不離其宗,台灣的防衛必須加強到中共考慮再三,仍不敢開啟戰端。
裴洛西訪台後引發的新一次台海危機,讓台灣再次成為國際焦點,而英文世界最具影響力,特別是在菁英圈的兩大媒體《金融時報》和《華爾街日報》,都對這個衝突熱點刊登長文分析台海情勢。
有趣的是兩大報切入的視角完全不同,《金融時報》的長篇專題是由該報駐台北的記者席佳琳(Kathrin Hille)和駐華盛頓的Demetri Sevastopulo聯手探討中共的演習這次的突破點、目的,以及帶來的衝擊。
《華爾街日報》則是刊登兩位知名國際關係學者Hal Brand和Michael Beckley的長文,他們兩人在短暫討論了台海當前局勢後,直接跳過當下的演習,去探討一旦真正爆發中共攻台戰爭的可能形式,還有美台雙方現在該著手的備戰準備。
《金融時報》:共軍用封鎖逼台就範
《金融時報》引述了分析家的看法,認為北京進行軍演是想從根本動搖台灣在政治經濟上得以存活的信心,展示北京有能力實施有效的封鎖,威脅到台灣身處全球科技供應鏈中心至關重要的海空航路,還想讓人懷疑美國是否有足夠的意願和能力幫助台灣抵抗中共侵略。
該報訪問了美國海軍退役准將Gary Roughead,其認為中共這次手法比之前更分散、多元,代表中共應對台灣內部和周邊事態的方式都在改變。
另一位研究解放軍多年的中情局前官員John Culver認為,美中關係也就此進入一個新階段,因為中共這次演習有了以下的新元素:首次發射飛越台灣上空的飛彈、有效封鎖了海上區域,派出破紀錄數量的戰機越過海峽中線,還有一些演習區域是落在台灣的領海內。而且這次的演習並沒有按照原本宣布的在7日結束,中共類似的軍演恐將成為常態。
另一位國際評估與戰略中心的研究員Rick Fisher也指出,這是進行真正封鎖前的預演,真正啟動封鎖時,中共會警告擊落飛入封鎖區的飛機,出動潛水艇在港口布雷,還有在台灣周圍部署海空軍,而這是解放軍首次秀給台灣看它有能力執行封鎖必要的海、空、飛彈和太空聯合行動。
一位台灣政府的官員還告訴兩位記者,稱解放軍準備這類的行動很可能已有一段時間,裴洛西議長的來訪只是給他們一個藉口可以真的進行。而美國海軍研究院的中共專家杜孟新博士(Christopher Twomey)指出,中共真正的目的在於,是要讓台灣內部為了是否該如此強烈抵抗統一吵起來,並趁機凸顯這樣做的代價有多大。
不過在建議台灣如何嚇阻戰爭發生,《金融時報》專家的說法,不若《華爾街日報》兩位國際關係與戰略學者描繪的清晰有力。
《華爾街日報》:中共出手會又大又狠
《金融時報》訪問的專家認為,解放軍將來將執行大規模封鎖,Hal Brand和Michael Beckley的核心論點剛好背道而馳。他們認為海空封鎖或是奪取小島之類的有限度行動,根本達不到解放軍的目標,因為這類動作無法保證台灣會屈服,還會讓台灣、美國和其他民主國家團結起來反擊中共,所以中共一動手就會又大又狠。
解放軍可能的行動方案是對台灣和美國在太平洋的軍事基地進行飛彈和空中攻擊、對衛星通訊發動攻擊以阻斷美國指揮戰爭至關重要的通訊,再配上一波在台灣內部的破壞與暗殺行動,這些都是為了大規模空降與兩棲登陸做前期準備。而美台兩國的軍力可能因此癱瘓。
即使美國成功擋住了首波進攻,美中兩個擁有核武的大國直接對決仍然是一開始就可能發生的選項。而兩大國直接對決戰爭的規模便會直線升高,畢竟戰爭會運用到越早出手越有優勢的科技,例如網路攻擊、超音速飛彈和電子戰。一開始落敗的一方會想訴諸於戰術核武來逆轉戰情或是逼對手屈服。
為了針對以上的劇本做出有效的應對,兩位作者提出數項建議 。
首先,美國在太平洋的軍力太過集中於沖繩和關島,易遭飛彈攻擊,應該要分散軍力並設法增加「太平洋震懾計畫」(Pacific Deterrence Initiative)的經費。
其次,要增加儲備打擊解放軍渡海的武器,包括部署大量的飛彈發射器、武裝無人機、在海上和盟邦領土上裝設電子干擾器和偵測器。
此外,主要的軍事基地要分散兵力,進行調整,之後要加固掩體、強化彈道飛彈防禦系統,最後還是要設置偽餌引誘中共飛彈來襲。
另一個建議就是從現在迅速增產關鍵彈藥,擴大存量,為開戰後進入大量發射彈藥階段做好準備。
拖到中共內部垮台就能勝利
兩位專家還強調,要協助台灣自我武裝,例如增加機動飛彈發射裝置的存量、水雷和雷達、強化通訊基礎設施、擴軍和建立地面後備部隊。除硬體外,美國還應派特種部隊,教導台灣發動敵後作戰抵抗佔領的解放軍。台美兩軍應進行更高層次演習。
最後的建議就是讓中共知難而退。美軍應設法干擾解放軍的通訊系統,讓中共意識到真的開戰時指揮系統可能全部失效。美軍也該演練遠程封鎖中共的能源進口,讓中共知道開戰會招致經濟災難。美國還要讓中共知道,戰爭可能規模很大也很耗時,會不斷有美國盟友參戰,這些都能讓解放軍在決定開戰前三思。
從這兩篇看待兩岸情勢觀點非常不同的長文來看,最根本的還是從各方面加強台灣的嚇阻力量,讓中共在沙盤推演後,還是下不了決心,對台灣展開大規模攻擊,畢竟如果美國、台灣甚至日本能做到兩位國關學者的大部分建議事項的話,面臨「首戰即終戰」難題的將會是中共。在無法真的開打只能靠大規模封鎖逼台灣屈服之下,台灣和美國以及美國的盟邦就能更從容的反制對岸出招。
總之,現今的中共政權性質註定不可能放棄武統或是統一,但要讓它下不了決心進攻,拖到內部問題越來越大,最後自己先垮,才是對台灣和全世界成本最小的解方。而這也不是癡心妄想,蘇聯的垮台讓冷戰終結,便是很好的前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