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WSJ)週六(12/3)報導,根據蘋果內部人士消息,蘋果正在加速將產地移出中國,呼籲供應商積極計劃在亞洲其他地區建造蘋果產品加工廠,特別是在印度和越南,減少對於富士康的依賴。
富士康鄭州廠員工在11月底發起大規模示威抗議,與當地公安爆發激烈衝突,富士康罕見出面道歉,願意加發獎勵金,但仍影響蘋果全球供貨。富士康是全球最大的iPhone組裝廠,根據市調公司Counterpoint Research,在某個時間點,85%的iPhone 14 Pro都是在鄭州組裝。
蘋果供應鏈人士和分析家向《華爾街日報》表示,經過這些事件,蘋果內部不再放心把大部分的製造只集中在鄭州。
鴻海前美國戰略計劃總監楊兆倫(Alan Yeung)表示,「在過去,人們不關心集中的風險,在過去,自由貿易是規範,所有事情都能預測。我們現在進入一個新的世界」。
報導指出,蘋果現在開始物色更多組裝廠,即使也同樣是在中國,其中包括立訊精密和聞泰科技。立訊精密的高層今年稍早向投資者表示,有些消費者電器的客戶擔心中國的供應鏈會受到防疫封控、電力短缺和其他問題影響,要求他們在中國以外的地區幫忙生產。
立訊精密高層指的是蘋果現在推行的「新產品導入」(new product introduction,NPI),也就是蘋果會派團隊與合約廠商合作,將其產品的設計圖和原型,轉化成詳細的生產計畫。
根據參與討論的內部人士透露,蘋果已跟下游廠商表示,希望他們能開始在中國以外的地方進行生產。不過供應鏈分析家認為,除非印度和越南也能進行NPI計劃,否則還是只能扮演中國市場之外的備胎角色。而目前全球經濟趨緩,蘋果也放慢雇用員工的腳步,現在很難派出人手跟新的供應商及新的國家進行NPI計劃。
報導指出,蘋果和中國過去數十年密切合作,雙方互利,這種合作關係不可能一夕改變。蘋果每年推出新iPhone,還有iPad、筆電和其他產品升級,在替換供應商之際,這些還是要繼續運作。
前蘋果營運經理人懷特海德(Kate Whitehead)目前經營供應鏈顧問公司,「要找到能滿足蘋果規模需求的所有零件,這並不容易」。
儘管如此,蘋果還是努力轉變,主要考量因為兩個因素交互影響,削弱中國的經濟實力,其一就是組裝廠的微薄薪水,對於年輕人不再具有吸引力,此外就是北京當局嚴格的防疫封控政策,令蘋果和其他許多西方企業感到擔憂。
中國多地上週爆發民眾手持白紙示威,抗議防疫封控「清零」政策。北京當局一方面展開嚴查打壓,同時也開始釋出防疫放鬆的訊息,改口宣稱流行的Omicron病毒株的致死率已降低,顯然為防疫限制放寬的政策鋪路,包括北京和深圳等大城市也陸續有小部分的政策放鬆。中國之前堅持的清零防疫政策已嚴重影響經濟復甦和市場需求,何時能解封,各界都在密切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