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高通膨、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和全球對其出口的需求下降危及經濟成長,台灣今年的經濟勢頭承受壓力。
根據接受彭博調查的經濟學家預估中值,台灣將於週五(10/28)公佈的第三季GDP同比料增長3.2%,略好於前一季3.05%的增幅。但數據無法完全反映從9月開始影響貿易的低迷經濟態勢。
這與去年全年超過6%的GDP增幅相去甚遠。在9月出口自2020年以來首次下滑後,台灣官員已經警告今年餘下時間的貿易前景不樂觀。
台灣面臨的全球挑戰之多令人不安,包括全球高通膨和需求持續低迷,不但削弱了出口,也拖累了製造業產出。中國的防疫清零政策打亂台灣與這個重要經濟夥伴的貿易,而俄烏戰爭以及美中關係因涉台問題趨於緊張,更令台灣經濟雪上加霜。
台新投顧經濟分析師喬慕恩表示,與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相比,台灣經濟如今受到的衝擊「更加複雜」。
9月份出口下滑給台灣持續近兩年的良好出口表現畫上了句點。官員們隨後警告,由於中國和世界其他地區的需求仍然低迷,2022餘年出口可能繼續走低。
經濟放緩也開始給企業帶來壓力,9月工業生產意外減少,因為對終端產品的需求下滑。
美國對中國實施技術限制也增加了台灣的風險,因為台灣的經濟和貿易極為依賴半導體產品出口。儘管台灣經濟部長淡化了晶片新規定對台灣經濟的影響,但美國的舉措仍令全球半導體行業劇震,台積電股價大幅下跌。
儘管官員們強調需要分散貿易夥伴和貿易市場,但中國和香港仍然是台灣出口的主要目的地。
經濟學家預計,今年台灣經濟將增長3.2%,2023年放緩至2.6%,這將是2016年以來的最差表現。花旗經濟學家Adrienne Lui在一份報告中寫道,如果科技出口持續疲軟並拖累內部增長,台灣經濟甚至可能陷入衰退。
她寫道,如果全球陷入衰退,「外部挑戰最終會蔓延到台灣經濟」,並指出台灣嚴重依賴中小企業,因此工資和就業會受到影響。
台灣大型公司也因需求減弱而承壓。台積電本月表示正在削減資本支出,喬慕恩說這一決定「可能導致半導體供應鏈上的一連串其他台灣公司也跟進減少支出」。